对存在的问题不能“点到为止”时下,有一种怪现象,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工作习惯于“点到为止”。如在反腐败斗争中,有的习惯于搞“点到为止”,以致贪官硕鼠不断涌现;在政务公开中,有的习惯于搞“点到为止”,以致老百姓想看到的内容看不到;在安全执法检查中,有的习惯于搞“点到为止”,以致煤矿等安全事故频发等等,令人纠结。对存在的问题习惯于“点到为止”,对于问题解决与否、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往往漠不关心。好像只要“点”到了,工作也就完成了。这种“点到为止”的做法,说明一些同志中仍然存在着好人主义思想,怕得罪人,怕伤了同志的感情,对不良作风和行为不敢批评,“严”与“爱”极不合拍。殊不知,这种“点到为止”的观念和行为虽然给人家留了面子,却也给人家埋下了“定时炸弹”,这不是在爱人,而是在害人,于公于私都无益。要真正做到党内批评不避重就轻,就必须讲真理不讲面子,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开展工作时要有“包公精神”,不怕得罪人,要敢于“唱黑脸”,拿出铁腕的态度和力度,实行雷霆般的问责,以法律的框架来强化监督与制约。如果对贪官的惩处“雷声大雨点小”,“点到为止”看不到什么效果,就会导致“不贪白不贪,白贪谁不贪”的坏风气泛滥成灾。“点到为止”,对上,欺骗领导;对下,防范百姓,与同不法行为、违纪分子作斗争相差甚远。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执法的严肃性,削弱法纪的威严,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危害实在大矣。毕竟,执法不到位,是难以杜绝发生在执法监督者眼皮底下的悲剧重演的。如果都“点到为止”,执法过宽、过软,等于是放一马,又怎么能收到实效呢?政务公开,提速更需“保质”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就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作出部署,特别是,对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等要求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要求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调查处理结果等。这些要求表明,政务公开向纵深推进,不仅是公众期待和时代大势,也正成为一种政府自觉和行政诉求。 这些年,我们国家的信息公开不断向前迈进。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大量客观、真实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让人民真切感知国殇,举国上下凝聚起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的信息公开,让国人在世界的广角、多维视域和信息的充实、深度这两个坐标来客观把握中国,从而培植了大国国民的从容与自信心态。而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到中央部门晒出“三公经费”,再到公众对红十字会慈善信息的关切,日益深刻地表明,公众期待深度的知情、参与、监督。唯有高质量的公开,才能回应公众的殷切期待。 正如《意见》所指出的,“政务公开方面,有的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有的公开内容不全面、程序不规范,有的不能妥善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政府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健全”。显然,要深化政务公开,必须首先搬开这些“路障”。要搬开这些“路障”,必须首先有直面问题的决心和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意见》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深化政务公开,其目的也是要提升政务公开的质量。 政务公开的对象是公众,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公开不可能吸引公众,更不可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回应社会关切,就必须把握公众的关注点、兴奋点。一般来说,公众想知道某项事务的深度信息,想了解某项决策的出台背景,想获知某个公共事件的真实情况,想关心某个关系公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来龙去脉。除非国家机密
廉政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