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施工组织设计文字说明
第一章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现场方法
一、设备人员动员周期
我单位为实施本工程已做好设备和人员的统筹安排工作。施工机械设备已维修保养处于良好状态,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随时可调运至本工点。一旦中标,我单位将分三阶段组织人员、设备的上场:
第一阶段:接到中标通知书3天内由项目经理率工程技术部、工程保障部、安全质量部、计划财务部、测量、试验人员和部分劳力约40人组成先遣队进入现场。迅速展开现场踏勘与施工调查,会审图纸,进行现场交接桩、复测护桩及协调工作。
第二阶段:5天内调配前期施工急需的施工人员约80名,及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发电机、测量仪器等设备20~30余台套到达工地。主要施建项目经理部及施工队生产、生活用房、材料场等临时设施,并办理有关各种手续,做好开工准备。
第三阶段:其余管理、技术人员及主要施工技术工人10天内确保到达现场;其它机械设备、人员根据工程进度安排,陆续组织上场,确保满足现场正常施工需要。
二、设备、人员和材料运到现场的方法
1、施工人员:施工人员接到通知后,采取乘火车、客车或搭乘本单位汽车的方式进入施工现场。
2、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机械与设备则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采取自行或托运的方式进场。对于能自已行走的机械如自卸汽车、洒水车等采取自行的方法直接进场,对于不能自行或不宜自行的机械如挖掘机、装载机等则采用拖车运输的方式运至施工现场,对于调遣距离较远者先采用铁路运输至最近火车站,再用拖车运输至施工现场。
3、工程材料:砂、碎石、块片石等地材主要采取汽运方式运至工地,其他材料则根据采购地与工地距离的远近,采用汽车或铁路与汽车运输相结合的方式运输至施工现场。
第二章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地理位置
78省道(xx线)改建工程项目K23滑坡治理工程(第10合同段),工程位于78省道K22+600~K22+900、K22+900~K23+200、K23+200~K23+370段,项目地点为xx县xx镇。
二、沿线自然地理、地质情况
(一)地形、地貌
本工程地貌属于xx-xx侵蚀xx区和沿海平原区及其过渡区。-。地势中部高,南北低,中部河谷切割较深,地势陡峭,水系呈树枝状,雨季水位猛涨,水流湍急,枯水期流量较小。区内岩体大多风化强烈,山脊浑圆状为主,植被发育;少数花岗斑岩倾入岩体形成陡峭山体,植被不发育。
(二)气候、水文
路线所经地区位于xx省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温度18℃左右,℃,温差在20℃左右。年降雨量1850mm左右,主要集中在4--6月份,梅雨季节和7—9月份为台风暴雨期,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多年平均蒸发量940mm,多年无霜期280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在台风期台风频繁,其风力一般为8—12级,最大可达12级以上。
(三)地质、地震
本工程位于华南xx系xx 被带的xx-xx拗陷,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xx基本不发育,局部地区在挤压环境影响下有宽缓的短轴背、向斜构造。断裂以北东向为主,局部有近南北向断裂,大多为浅层构造。常由一系列的张性或扭性断裂及部分挤压带、劈理带等结构要素构成。
工程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为震级小(小于5级),强度弱(不大于6级),频率低。根据xx省地震局提供资料,xx省在北纬28-30度之间地震频率很低,为一相对安全区。
三、沿线交通、动力和服务设施
(一)进入工地交通
项目地点与78省道老线相距不远,交通便利。78省道老线为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时,施工机械和施工材料可利用既有78省道公路和其他乡镇道路,经新修临时施工便道进入各施工点现场,交通较为方便。
(二)水、电、通讯等服务设施
电力供需加设临时输电线路,自备足够的自发电;沿线有电讯供应;工地周围有水源可满足施工、生活用水需要;在县城、矾山镇、xx镇均有加油站,可提供燃油;市区、乡镇均有医院。
四、设计技术指标
工程治理的目标是选择合理的工程措施、辅以安全检测,确保78省道(xx线)改建工程K23滑坡治理工程(第10合同段)在降雨等因素的作用下滑坡整体稳定,保证已有建筑及道路等设施的安全,保护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五、工程简介
本工程K23滑坡治理工程按拟改建的78省道里程桩号分为三个区段,即K22+600~K22+900、K22+900~K23+200、K23+200~K23+370段,分别为滑坡1、2、3。治理工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滑坡1中前部及HP-1中后部拟建新78省道附近设置抗滑桩28根,在其后部已产生滑坡位置HP1-2及地形较陡位置进行
省道改建工程项目某段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