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戏
一、黄龙戏的起源
概括
黄龙戏,吉林省地方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
黄龙戏诞生于1959年,她是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单鼓、东北大鼓等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
二、黄龙戏的内容及表演
黄龙戏的内容主要反映辽金时期历史人物在黄龙府一带的活动,听起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极具表现力,其中四大剧目《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鹰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国获大奖,也是其代表作。
表演上主要是借鉴京戏和评剧的表演方式,并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以及古代历史故事中提炼出表演动作,使得其在表演、音乐、服装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基本上形成了本剧种的特点,也培养了一批很专业的演员。
三、黄龙戏的音乐形式
黄龙戏的伴奏乐器以改革高胡、四胡、三弦为主,另有二胡、中胡、扬琴、笙、琵琶、中阮、竹笛、唢呐等。
黄龙戏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可以分为南腔和北腔两种。其中南腔吸收辽宁、冀东影调的成分较多;而北腔则以吉林、黑龙江影调的成分为主。
四、黄龙戏的主要成就
1958年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吉林省文化局关于创地方新剧种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1959年1月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好评,新剧种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黄龙戏。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由农安县剧团排演的《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鹰格夫人》等大型剧目,曾在中国第二届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汇演,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览活动中共获20个奖项,黄龙戏因此而声名远播。
在我看来。。。
如今,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优秀创新思想的不断发展、有关文化部门有力的保护与宣传及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增加,地域性特性较明显,而不能突破这个界限,没有得到更广大的发展等等原因的出现。黄龙戏面临着发展停滞的危险,到了需要初步加以保护时期。
黄龙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