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姜女》演唱的艺术处理摘要:歌曲《孟姜女》是一首优秀的新编民歌,已成为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必选曲目。本文将从作品的分析、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舞台表演的真与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孟姜女》演唱的艺术处理。关键词:孟姜女;演唱;艺术处理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06-02 《孟姜女》是一个千百年来流传在中国老百姓中的传奇故事,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的《孟姜女》约形成于宋元以后,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九十年代,由刘麟编词、王志信编曲的《孟姜女》,融入现代人的思维方法和创作手法改编的这首歌曲在保留原曲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变奏,突出了孟姜女内心的悲怨之情。一、《孟姜女》的作品分析《孟姜女》是作曲家王志信在河北民歌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奏及戏曲板腔体手法,使得音乐的词、曲、节奏、速度、力度变化以及旋律等更加丰富、饱满富有色彩,使音乐表现的情感更加委婉、生动、深沉,从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孟姜女》是以四句体的曲调为基础,共分“春、夏、秋、冬”四个场景,四种情思来加以描述和展开。从春天时分的“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到夏天时分的“夏夜里银河飞流星,牛郎会织女点燃红灯笼”,又到秋天“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再到冬天“大雪纷飞北风急,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曲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全曲大致分为四段。中国影视第一段从歌词内容来看,是全曲的呈示部分,是一个叙述性的主题。旋律起伏不大,速度稍慢,好像在向人诉说着主人公的不幸。紧接着间奏第3小节出现了密集型的顿音记号,使音乐有了动感,似乎有种拨击心弦的演奏效果,并为下段音乐做好铺垫。第二段一开始就是切分音的连续使用,结合十六分音符和符点音符较强的律动性,使旋律流动起来,表现出孟姜女对往日美好生活的留恋及与丈夫盼望重逢的激动心情。从歌词内容看,作者有意把孟姜女与范杞良和牛郎与织女相对照,更衬托出其间的伤感情愫。而在最后一句“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的“逢”字上,有十六分音符的休止,演唱时应用哭泣的声音来填此休止,用略带哭腔的长托腔,进一步表现孟姜女盼望与丈夫相见而渺茫无期的悲苦、哀怨的心情,使音乐情绪丰实起来。音乐进行到第三段间的间奏,在调式、调性上发生了转变,从D徵转到D羽,同时也借助了前一段的间奏部分的材料进行过渡,使得音乐富于变化又比较自然。速度虽然放慢,但表达的情绪比第二段更多也更具体的流露出来。由于转调,羽调式的音色比徵调式的音色听起来更柔,使得色彩的对比让整个音乐听起来更加悲凉,也使得音乐变得更加悠远。旋律逐渐进行到四、五度的跳动,音乐起伏跌宕,如泣如诉,在凄苦悲凉的歌声中流露出炙热深切的情感。“线是相思啊,针是情……絮进寒衣伴君行”,表现了孟姜女把对杞良哥的无尽思念之情一针一线地缝进为丈夫所做的寒衣里,这寒衣里面蕴藏的乃是强烈、真挚的感情波澜!语气词“啊”是感情迭起的转折点,速度可稍放慢、拉长。“针”字要加强语气,声音表现要从强到弱;“情”字要含蓄一点,发自内心地慢慢道出,语气不要太强。“絮进寒衣伴君行”的旋律线条从低音连续小三度弧形上升到高音,唱这一句时感情要激动,把气息拉起来,在音乐上推动情绪的发展。最后的“伴君行”三个字,从速度、节奏、力度上都更加着重、延长,使音乐作品进入一个小的高潮,情绪也是节节攀升。“行”字在
浅谈《孟姜女》演唱的艺术处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