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各庄村
编辑本段简介
郑各庄村隶属昌平区北七家镇,576户,138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1100人。
村域面积4332亩。经济运行体系:以郑各庄村为基础、以宏福集团为经济主体的“村企合一”的经济运行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
编辑本段产业结构
1、传统产业:土石方机械施工、地基与基础、建筑、市政、建材、房地产开发等。
2、现代产业:产业基地为宏福创业园。
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械制造、服装加工、新型建材等。
3、旅游休闲产业:以温都水城冠名的旅游休闲项目。包括:梦幻水空间西王府以及鲍鱼岛商务区、活动中心等。已列入昌平区规划并即将开发的温榆河游船码头及生态观光园。
4、服务产业:大学后勤服务,园区物业保障、小区物业服务等。经济效益:现有总资产10亿元。,创利8000万元,上缴税金3300万元,人均收入17800元。分别比2004年的7亿元、6500万元、3100万元和17200元增长了9%、23%、7%和5%。
编辑本段新农村建设
从1998年3月起,开始以本村自身的经济实力实施以城市化为目标的旧村改造。目前,村民上楼率达到97%。社区道路、交通、通讯、学校、幼儿园、银行、邮政、商业、社区公园、文化广场、以及供热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分类站等基础设施完善。
编辑本段荣誉
郑各庄村曾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小康明星村、北京市五个好标兵村党支部、北京市先进村委会、北京市民主法制示范村、首都文明村、首都生态文明村,京郊人收入超万元专业村等荣誉称号。[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图片、资料来源
北京昌平区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黄福水发言(全文)
2011年03月30日 10:58
来源:东方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下午好。我的主题是主动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先感谢主办方和承办方为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下面结合我们郑各村这些年在走入城镇化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果,谈几点体会。
郑各村是昌平区的一个行政村,有568户,1500口人。这个村除了作为行政村以外,还有三个并机相连的名字,一个叫宏福院,很大的住宅小区,是我们在主动城市化进程当中旧村原址上集中建的居住小区。这个小区已经被市民网的网民评被北京市最适合生活居住的小区。还有一个宏福集团是我们企业的名字,也是我们郑各村村的经济实体。这次从利比亚撤回的三万多人公民当中,有我们5千套住房项目工人,2千多人,刚刚撤回来。还有一个名字叫“温都”水城,这个名字在北京家喻户晓。是我们近年来打造的旅游休闲产业项目的品牌,国家AAAA风景区。
应该说宏福院、宏福集团、“温都”水城既是展现郑各村的实力、名片,也是农民自主创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农民的权益和保障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小城镇建设核心的问题。为了破解这方面的难题,经过不断地探讨、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以主动城镇化发展之路。下面我谈几点。
第一是坚持规划先行。郑各村提出主动城市化的构想在1995年,当时我们村面临着四方面的困惑。一是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415户人家占用宅基地105亩,占村面积的25%,沟塘、低洼地,占村面积的14%,人均拥有农地不足一亩半。二是农民弃地问题比较突出,由于高成本地经营农地,农民干一年的收成,不抵做一个月的工作,纷纷外出打工,大部分的农地都荒。
三是农民承受着被动城市化开发的痛苦。因为我们周边距离回龙观大概500亩,距离天竺院大的社区近2公里,两个大的社区紧临着我们的村庄。房地产开发商打着农村城镇化的招牌以址圈地,不改村的方式迅速开张。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块被大面积地侵占了。而本地的农民却生活在脏乱差的区域。四是村民攀比盖房成风,农民手里有了钱便开始盖房子,解放四邻谁也不愿意自己的房子被人家矮一截,你比我高一尺,我比你高一米。由此引发了宅基地占道等等的,特别导致了一些家庭的债台高筑。为了摆脱这些困惑,我们选择了主动城市化,随即请来专家帮我们论证。依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和相等产业的发展方向,编制出了郑各村21世纪生态庄园的规划,确定用15条20年把郑各村建设成现代化的乡村都市。
第二是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迈出了主动城镇化的第一步。十年前郑各村交通闭塞,道路狭窄,特别是村民成年累月生活在既让人厌恶,又难以割舍的猪圈、厕所之中,为了彻底改善这种恶劣的居住环境,1998年3月,以主动投资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旧村改造完善功能正式启动。以优惠的条件帮助村民。村民改造后,村民的住宅用地仅250亩,节约用地800亩,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70平米。每家都能拿出一两套房子对
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