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新词御宅族分析
【摘要】“御宅族”一词源于日语的“OTAKU”,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国内的各类媒体上。“御宅族”在汉语中出现后,产生出新的词义和用法,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本文主要探讨“御宅族”在词义、用法上的变化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御宅族;新词;词义;使用范围
“御宅族”的由来
汉语“御宅族”源于日语的“OTAKU”(御宅)一词。上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评论家中森明夫首次正式提出用“OTAKU”(御宅)来称呼热衷于动漫及游戏等的次文化人群,此后该词逐渐成为这个族群全体的代称。由于这个族群过分热衷于动漫及游戏等特定领域,经常足不出户,又不修边幅,大多缺乏社交能力,因此,当时“OTAKU”(御宅)这个词的负面色彩较重。特别是1988年至1989年发生的轰动日本的幼女连环杀人案件——“宫崎勤事件”,更加深了该词所具有的负面意义,因为该案件的罪犯宫崎勤是一个典型的“御宅族”,警方搜查时在其家中发现了大量的影碟及动画录像带等。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御宅族群的不断扩大,他们所具有的丰富知识量、信息量开始受到人们的肯定,“OTAKU”一词的语义色彩也逐渐由贬义转为中性,甚至偏向褒义。同时词义也有所扩大,不仅可用于指称动漫、游戏的狂热爱好者,也可用于其他事物或领域的狂热者,甚至是在某个领域中具有较深造诣的人。
从2004年3月开始,一个源自日本网络论坛的真实故事受到许多人的热捧,随后的2004年10月,小说《电车男》问世并受到广泛好评。其后,《电车男》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漫画等,同样受到观众和读者的欢迎。主人公
“电车男”是一个典型的御宅族,痴迷于动漫、游戏,长期坐在电脑前,不善交际,胆小怯懦,却由于在电车上的邂逅找到了真爱。这一起源于网络的故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同时也使更多的人对御宅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借助网络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更由于人们对日本动漫、电视剧及游戏等的喜爱,“御宅族”一词很快在我国的网络上流传开来,其后又高频出现在我国的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上。
汉语“御宅族”的词义演变及原因分析
汉语“御宅族”一词在使用初期,大多是对日本相关现象的介绍和评价,也有部分介绍港台地区的内容,词义基本与日语相同,表示热衷于动漫、游戏等的人。此后,“御宅族”一词开始用于表示我国的相关人群,并逐渐稳定下来。据我们调查,“御宅族”这个词2005年开始在大陆的报纸①上现身,我们找到的最早用例出现在《南京晨报》(2005-08-28)的标题中:《电车男》掀起“御宅族”狂潮。可见日本电影《电车男》引发了巨大反响。而在此之前,“御宅族”一词已频繁登上港台的报纸,且用例不少。
《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2007)对“御宅族”词义的解释为“沉溺于新事物的人”,并特别指出“多用于港台和新加坡”,说明该词在港台地区的使用要早于大陆,并经由港台传入大陆。随着使用的增多,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御宅族”的词义已不再限定于动漫、游戏的狂热爱好者,而泛指不愿意出门,只喜欢待在家里的人。例如:面对炎热的天气,更多年轻人选择待在家中与电脑、电视为伴,逐渐成为
“御宅族”的一员。(《赣州晚报》,2008-07-28)
汉语“御宅族”一词虽然源于日语的“OTAKU”(御宅),但日语的“OTAKU”一般指沉溺于动漫、游
传媒新词御宅族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