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简报2008年第2期(总第20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年3月24日2007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状况两项指标虽出现拐点污染减排仍任重道远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要求,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对各地和全国2007年度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进行了逐一审核。结果表明,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比2006年降低7%;,。全国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好转趋势,污染减排工作取得实际成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27个省(市、区)两项指标均较2006年同期下降,二氧化硫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北京市,%,化学需氧量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东省,%;与2005年相比,有16个省(市、区)两项指标出现双下降,北京市两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居首位。2007年两项指标双下降,主要得益于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三大措施正在发挥显著效益。一是工程减排。2007年全国新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482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00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6年的57%提高到60%。建成并投入运行345台、,,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6年的32%提高到48%。二是结构减排。2007年淘汰和停产整顿了2100多家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关闭化工企业近500家、纺织印染企业400家。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5200万吨、落后炼铁能力4137万吨、落后炼钢能力3171万吨。三是监管减排。各地减排统计、监测和监管能力得到加强,省级环保部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陆续建成,并与脱硫设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国控重点工业污染源等排污单位实现联网,企业达标排放水平稳步提升。2007年污染减排有了新的进展,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从经济增长态势看,“两高一资”行业仍呈快速增长势头。2007年,全国煤炭消耗总量约26亿吨,占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0%、占工业COD排放量35%的造纸产能达到7600万吨,均提前3年超过“十一五”预期增长规模。全年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建材、%,。从工作层面看,还存在着认识未完全到位、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重点工程建设滞后、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责任制未真正落实、基础工作不扎实等问题。从目前进展看,“十一五”前两年减排任务完成不到三分之一,后三年要完成7%以上的减排任务,实现目标的压力相当大。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环境保护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关键环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力争2008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6%和5%。一是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组织逐项检查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实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落实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继续抓好三大体系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重点监管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化工、造纸、电力、钢铁等行业。二是着力推进工程减排。治污工程是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保障,今年要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200万吨;现有燃煤电厂完成3000万千瓦以上机组脱硫设施安装工程,完成10台总规模1000平方米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三是着力推进结构减排。今年国家要求关停小火电1300万千瓦,淘汰水泥、钢、铁、造纸、酒精落后生产能力5000万吨、600万吨、1400万吨、106万吨、44万吨。各级环保部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督促各地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保证关停工作落实到位。四是着力推进监管减排。加强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引导循环经济有序发展。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其它国控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系统联网工作,加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监察力度,确保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切实发挥减排效益。五是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环境违法严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重点治污项目建设滞后等问题突出的地区,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区域限批”。六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环保有关法律,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强化依法监管。研究设立环境税,推进生态补偿试点。提高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标准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进一步发挥经济杠杆对污染减排的激励作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
主要污染物减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