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但是传统的信息技术课过于强调传授计算机知识,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差太大,不感兴趣,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探究课堂内容,改进学习方式,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反弹琵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力创新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中最优美的画面,画中的操琴手反弹着琵琶,又奏乐又跳舞,把高超的弹奏技艺完美地展现出来,其效果远胜于正弹琵琶。在基础教育中初中信息技术课一向不受学生重视,一是因为副科;二信息技术课本中的内容太单调,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所要用到的技术相差太大;三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的教授方法,那么怎样也让信息技术课也像壁画中的艺人一样展现她迷人的风采呢?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但从我这几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喜欢QQ聊天,“网上偷菜”,看网络小说,喜欢网上娱乐,但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为什么会出现喜欢信息技术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呢?究其原因:老师讲授的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南辕北辙,即使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由于授课时所举的例子、所用的素材不时尚,落后、“土”,吸引不了学生眼球,导致整节课过于沉闷,学生配合度不高(强扭的瓜不甜),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以上现象,本人以为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专研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案例描述:2009学年开始,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了改版,八年级第一学期学生主要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其中有一节课是《Photoshop中的魔术师——利用滤镜表现运动的魅力》。在上八(3)班的课前,我先找了书中的实例图片——“赛龙舟”和“滑雪”各5张供学生选择,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先打开图片,向学生演示如何运用动感模糊滤镜达到龙舟快速前行的效果。然后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然后讲了径向模糊滤镜的操作,也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一堂课下来,只有一半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做的慢,只做了一个;还有一小部分前面的没做完,又听了后面的操作,结果两个搞混了,两幅不同类型效果的图片,做的不伦不类;剩下一小部分学生一听到滤镜、动感模糊、径向模糊,全部是没听过的术语,头都大了,径自在底下玩打字游戏。本来我还找了运动会的照片,想把内容拓展延伸一下,看到这种效果,只好把在巡视中出现的问题再讲解一下,整节课的效果不太理想。下午是八(4)班的课,由于上节课效果不理想,再加上4班有好几个“刺头”学生,心里估摸着要改变教学方法了,因此我考虑用任务驱动法,而且导入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上课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刚刚举行完运动会,成绩很突出,让老师们刮目相看啊,特别是××,男子800米第二名,××男子跳高第一名,××女子100米第三名……,你们班主任把你们最精彩的瞬间用相机记录了下来,请看图。”给同学们出示了要处理的照片。“但是老师为了突出同学们英姿飒爽的一面,做了一下处理。”展示处理后的照片,同学们对照片中的图像(都是本人或
反弹琵琶的神奇效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