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第一部分:简答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并举例说明(结合现实或材料)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课本第二章p43)举例:文化大革命我国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跃进”就是一个不实事求是例子。现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大跃进”都被广泛地视为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由于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至工业。大陆官方公布非自然死亡人数是2158万人。东西方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死亡人数大约为2000万人,主要死因为饿死。一部分学者并且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党的十一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和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我军从小到大,以弱胜强的历史,也是毛泽东实事求是地予以正确的指导的必然结果。他批判地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并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加以创新,提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理论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无产阶级在领导武装起义之后转入战略防御,即是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创造:按照马列的观点,“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并采取进攻。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力量对比强弱悬殊这一特殊情况,认为革命的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而不是如何通过不断地进攻来防止反革命的反扑,因而毅然在秋收起义之后,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始了战略防御作战的实践,保存和发展了革命的力量。将积极防御作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总的指导方针,也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在国外,积极防御只是一般的作战原则,指的仅是防御作战当中的攻势行动。毛泽东却将这一原则用于战略指导,并加以具体化,根据不同的战争时期或阶段、敌我情况和作战任务的不同,规定不同内容的具体战略方针,如1930年为打破敌人的围剿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1937年对挺进敌后的八路军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方针,1946年提出“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方针等等,就是毛泽东根据不同情况创造性地指导战争的具体体现。毛泽东还善于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和近代西方的军事理论,不但做到了推陈出新,而且创造了许多新的作战样式和战法。比如诱敌深入、蘑菇战术、外线出击等等,都是毛泽东的首创。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略进攻所采取的独特的进攻样式,也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一般是在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防御一方粉碎了对方的进攻,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后才开始的,且通常是采取逐城逐地推进的办法;毛泽东却在敌军的数量和装备仍优于我军,且倾全力对我实施重点进攻的情况下,果断地发起了战略进攻,并且采取了跃进的方式,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了敌人的战略纵深。这种超乎常规的谋略决策,大大出乎敌人的意料,因而立即使其陷入一片惊惶失措之中。朝鲜战场我军扬短抑长,放弃拿手的运动战,同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美军打堂堂之阵,用“零敲牛皮糖”的办法,迫使美国侵略者坐到谈判桌上,则是毛泽东在当时当地条件下的又一个创举。在敌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情况下,我军在固定的战线上同其对峙,的确是一种超出过去传统经验的决定。正是因为毛泽东不拘泥于传统的作战形式和过去的拿手好戏,善于根据战争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变换战术,所以常有惊人之举,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为了更准确、更严密地进行谋略决策,毛泽东不但重视定性分析,而且重视和尽可能地运用定量分析,对各种情况进行精确的计算,做到“胸中有数”。他对解放战争进程的预见和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等众多谋略决策的作出,就是通过对敌我双方力量变化的正确计算而得到的。毛泽东谋略决策的正确,决不是出于他的先知先觉,而是他善于在实践中准确地把握客观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科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结果。人们常用“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来形容毛泽东的领导艺术,而这正是毛泽东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因而使自己的谋略总能符合客观实际这样一种决策艺术的具体体现。比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团结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左派,争取中间势力;抗日战争时期是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七十年代初期,毛泽东根据国际局势和各种政治力量的布局,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联合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共同反对世界霸权,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再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根据不同时期敌我力量消长的不同情况,筹划了三次不同的军事战略转变,即土地革命时期由前期的主要是游击战争转变为后期的主要是正规战争,抗日战争时期
毛概简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