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人员建国60周年征文
1978年5月19日,《新华日报》第3版的“读者论坛”栏目刊发了我的一篇时评习作。事后听人介绍,这是粉碎“四人帮”一年多来,该报首次发表的批评性时评。
那个年代,中国人仍生活于物质匮乏、供不应求的状况之中,粮油盐煤等许多生存生活用品得凭票证限额购买,衣食住行等许多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也是十分紧缺、求之不易,洗澡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必须便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的公共浴室条件不好,却天天人满为患。老百姓的住房状况又差,夏天还能在家里凑合着对付,其他的大部分日子只能赶到公共浴室去扎堆,洗澡开后门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1978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午,我去离家不远的一家浴室洗澡。照例挤在浴室紧闭的大门外等候到点开门,进得门后照例见到了“红光满面”的主任、“热气腾腾”的科长等已从后门进入的“特殊浴客”……联想到刚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则革命领袖不搞特殊化的故事,感概系之。洗完澡回到家,我一口气写下了时评《从列宁排队理发所想起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四人帮”已被粉碎,党报对此类批评性的时评或许可以开禁了——寄往了《新华日报》编辑部。文章从革命领袖列宁到理发店理发坚持排队的故事说起,与我在公共浴室内外的所见所闻进行对比,批评了社会上的开后门现象。
老实说,我对这篇时评能在《新华日报》发表的期望是微乎其微的。按照我当时的思维定势,在全国上下大力宣传
“抓纲治国”大好形势的背景下,媒体上是一片莺歌燕舞,我的这篇时评就不免有点儿不合时宜了。
没想到几天后的5月20日,同事打电话告诉我:“你的一篇文章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真是喜出望外!连忙找来报纸——《“特殊浴客”从何而降?》——醒目的标题极富冲击力地扑向我的眼帘。标题改得太妙了,起到了画龙点晴的效果,杂文的味儿也更浓了。再细看,除了末尾一小段被删掉外,基本未作其他改动。文末还配了一则“编者的话”,其中写道:编完了《“特殊浴客”从何而降?》,又联想到一系列的“特殊”:“特殊旅客”、“特殊顾客”、“特殊病员”……诸如此类,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无关宏旨。但是,想一想列宁为什么排队理发,道理是不讲自明的。不特殊是共产党人、革命干部的特殊品质,报刊上已介绍不少,为什么有些人对此就无动于衷、我行我素呢?是不是开后门、闹特殊成了癖好?须知这不是光彩,而是耻辱。愿一切喜欢扮演“特殊”角色的人们,处处、事事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
文章及编者的话在泰州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文中所说的那家浴室的主管部门泰州市商业局党委专门发出了《关于立即组织讨论
“
办公室人员建国60周年征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