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第一次提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我理解有以下几点:
一、胡总书记在这个时候提出荣辱观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们实行经济体制的转轨,通过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通过效率优先,解决了困扰我国几千年的吃饭问题,使各种商品均走上了“卖方市场”,物质达到了令人瞋目的丰富程度,老百姓的腰包也不同程度地鼓起来。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那就是社会公平注重不够。这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到政府宏观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虽然,这只有形的手能够通过税收、法律、利率等手段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有其缺陷,除了对效率的干扰外,对我们人的内心深处影响甚微,我这里主要指的是道德建设。
当前,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世风日下,人情冷漠。尤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最需要培养的诚信在我们的社会中却严重缺失。此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将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的民族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之中,经济腾飞已经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然而,我们的社会发展却显得像一个跛脚的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能得到改变,我们的强国之梦就会如同见在沙丘上的大厦,迟早会如前苏联一样轰然坍塌。
二、有破有立,道德建设才能真正有希望
文化有其传承性。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态度问题。正如李大钊所说,新旧两种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推演的客观存在。我们应该要有容人并存的雅量,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那么该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呢?我想就是坚持有破有立。我的思想基础是:
(一)传统文化的优秀性。
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那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
“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
(二)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仕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皇帝讲究的是分封诸侯,家庭讲究分家单过,因此中国人很难出现那种巨型的跨国超大型企业,靠股份这种形式把分散的资产联合起来在中国则变得更加艰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摈弃的。
(三)传承文化的方式就是有破有立, 扬弃基础上的传承。
仔细品味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多数内容都是对几千年中国文明中精粹的提炼和总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传承性;然而,诸如诚信、遵纪守法,又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刑代法”,没有建立起一整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律体系,人们无法可依,有法也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诚信观念十分淡薄,这严重影响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