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真相的价值人生何乐,战国时梁惠王已认识到“独乐乐,与众人乐乐,孰乐?”的答案是“与众人乐乐”。这一方面讲了一个审美学的原理,另一方面也讲了一种谋求人生幸福的途径,即与众人一起“同乐“,帮助别人使别人也快乐就能找到幸福,快乐。这与佛教中的某些主张是相同的。佛教中的菩萨曾发愿“度一切苦厄,有一众生不度,誓不成佛”,佛教还提供了一套修行的方法,使人能如法修行以脱离人生之苦,达到幸福的彼岸,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先前具有一定的哲学观点,对于佛教的理论一般人十个八个进去就出不来了,古有韩愈,开始抨击佛教的,进谏批佛,后来研习佛经,信佛了,李白、白居易也都是信佛的。现代也有一些人看了佛学书籍对佛教深信不疑。它具有很深的道理和一套严密的体系,它的核心是“缘空”,即万物乃是缘起,万物的“性”空。从世界观上讲佛教是无神的,而西方的上帝和伊斯兰教的真主都是人类的主宰,超越于人类,是具有人格的神。从人生观上讲佛是真正自救的宗教,你只要不断的修行,就能获得人生世界的真象,而不再有苦恼。其实古代的佛、儒、道、《圣经》、《古兰经》的道理是相同的,讲的都是世界的规律,他们的作者都可称为圣人,按佛教的观点,一般人是生活挣扎在生死轮回中,而圣人们则是跳出了轮回,进入了“了生死”的“涅(般加木)”境界,因为过去、未来都具空性,对现在不具实相,而现在又是转瞬即逝的,因此也是空的,此可谓之“空非顽空,相非实相”,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以世界以实相,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乃色。客观讲,去其可以克服的消极的一面,对于当今各种物质享受对人的种种诱惑,使人迷失自我的情况,此种世界观可以使人内心清凉,进入一种“无为”的境界,使脑袋中各种杂乱的思绪停下来,这也与当今很热的气功是相通的,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层次上是合理的。只有“冷眼向洋看世界”才能够眼界开阔,客观冷静,洞察分明,不为各种假象迷惑,发现事物真正的本质规律。同时这也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人怎样生活,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都是人生观的问题,将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把握人生,不至在人生旅途各种诱惑的迷雾中走失,人只有不执拗于各种外物,不爱虚荣,具有较高的去执(指对外物过分的执著)力,才能还人本来的面目,活得从容自在,体会到做人乐趣,也能体会到佛教所谓的禅悦。当然对外界的人和事的处理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对人和善,减少无谓的冲突,对物有同样的亲近感,这在客观上为人生快乐提供了基础。人生一世是否真有佛所说的前生来世,因为按理性的逻辑来说,如今现世的人的各种差异及痛苦与刚出生时的人的各种差异有最直接的联系的,则人有往世?当然许多事逻辑上正确但事情却不一定正确,特别是在社会领域中。如有的人遇到的一些事,从概率学上讲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但可能几次降某人头上,如解释为巧合就过于率性了。理性具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127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几个二律背反的问题,即按照理性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方面都能证明的问题,因此理性具有局限性,&127并说明哪些问题我们理性能解释,哪些问题我们理性不能解释,过去哲学家们没注意此问题,康德发现并大喝:不要只顾向前跑,回来检查一下自身,看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超出了我们理性的范围。佛教的唯识也是讲的认识问题的,是玄奘留印16年所专研的,多采用因明方式
真相,真相的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