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洲,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过新年,分为辞年(辞旧岁)、新年(过新年)、年过(年径开)三段。(一)辞年——除夕围炉合家团聚辞年,潮洲人也称过年。腊月廿三日,作为起点,开始置办节品,清扫卫生,祭拜神明。到廿四日,说是“老爷上天”,就得准备“纸马”。“纸马”,其寄意是让各路神仙骑马上天去“述职”,祈望它“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廿四日,还是祭灶日子。廿五日到除夕,家家更是忙碌欢乐。到阴历年最后一天,人们就称“除夕”,因为多是月小,故称“廿九夜”,也称“大年夜”。大年除夕那天,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新春联,家内摆满食品,有鸡鹅鸭、猪肉、猪蹄、香菇、针菜、木耳、腐枝和鲜蔬佳果。下午,必须祭拜祖宗神位,然后,老少都要洗澡。洗澡前必须摘下十二样花叶放在洗澡水中,叫“花水”。洗澡叫“新年浴”,意在洗去旧的污秽,干干净净迎新春。华灯初上,家家户户关门“围炉”,“围炉”何必关门?这与传说古代人们于年底驱除怪兽“年”有关。因而,也叫“过年”。围炉桌上,菜肴丰盛。桌中央,摆着“火炉”俗称“宾炉”。“宾炉”是用铜、锡或铝铸打而成的一种器皿,这种器皿,在中间的火炉中盛炭火,四周热汤中放置肉丸、鱼丸,取其“丸”与“圆”谐音,寄寓合家除夕团圆。远离桑梓诸亲人,都赶在除夕来家围炉团聚。“宾炉”四周,摆满“白切鸡”、“红卤鹅”、“红蚊猪蹄”、“生炒韭菜”、“活灼鲜蚶”、朥蚊姜薯等等,这些都包含着“食鸡起家”、“食猪蹄年年有奔头”、“食韭菜长命富贵”、“食鲜蚶,钱银多多赚”等寓意。更妙趣横生的是:吃完年饭,家长要拿出事先制好的“龟粿”,让每人尝一点,以祝贺健康,来年顺遂。紧接着,家长向小孩发压岁钱,后生向长辈敬奉“压岁钱”。然后,合家便团聚在一起,开始“守岁”,共叙天伦之乐。潮洲有句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二)新年——欢度新春展望未耒除夕夜零时起至正月初四日,就叫新年。新年期间,人们都穿新衣,家家煮吃甜羌薯汤,不过媳妇要敬公婆,儿女要敬父母亲先吃甜羌薯汤。然后,祭拜天地、祖先后放鞭炮。早饭后,人们就带着潮州蜜柑互相上门拜年,大家相遇说“新年康健如意”、“新年发财”等吉利话。共庆新春,展望未来。潮州柑,潮阳人称“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据说:古时,有一年将过新春,可是,潮州某村,全村人都突患口干渴症,此时,有一仙人托梦于村里一位聪明美丽的少女,说:“吃了甘(古称柑桔为‘甘’),保大吉。”少女意会,立即让她妈妈先吃柑,再自己吃,母女俩奇迹般立即病就好了。四邻闻讯,互相传柑,吃了柑病愈。从此,潮州蜜柑成了带来吉利的象征。新年期间,大街上热闹非凡,传统游艺节目“打(唱)英歌”“舞虎狮”“舞金龙”“擎标旗”“笛套锣鼓队”等,给节日添姿加彩。到初四日,家庭中老妇,神庙中庙祝,就准备祭品、纸礼,迎接年底上天的各路神仙归人间。那就是潮俗的“廿四老爷上天,初四老爷落地”。(三)年过——养好吃好年后余庆年过,也称“年径开”,从初五日开始。棉城人有段俚歌,是这样唱的:初五“年径开”初六食“大锤”(一种油炸食物)初七人食“七样鲞羹”初八人“食斋”(吃素)初九“天公生”初十媳妇敬“大家”(婆婆)正月初五日,称“年径开”,意即年假到一段落。从这一天起,可以撤去除夕、新年以来的祭品、供品。如存放在饭钵、米桶中的“留年龟”、摆在神案上的供品。从年前休业的商店开张了。正月初六日,旧时家家户户都要
潮州春节习俗3.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