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观风景区位于白龙太子山主峰一带,方圆约4公里,这里山高林密,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诸多名胜古迹散布于景区之内,如白龙观遗址、白龙洞、白龙井、刘道人墓、九天岭、龙泉洞、轿夫路等,每一处名胜古迹,都有它神秘的传说故事。到白龙观景区览胜闻奇,可让游人大饱眼福,大快心神,游于山水之间,探寻自然之妙,感悟人生真谛,其意浓浓,其乐陶陶,流连而忘返,沉醉而迷归,就象当年欧阳修游醉翁亭一样。亦不过如此吧。一、白龙观遗址白龙观遗址,位于白龙太子山主峰西北坡。原有顶庙、底庙两处,顶庙三间建于主峰悬崖绝壁处,为女道士修练之所;底庙三层四十八间,建于山腰竹林中,是男道士修真之地。关于白龙观的来历,有如下两种传说。其一,白龙太子山西北坡有一潭,名白龙潭,潭不大,呈半圆状,传说白龙潭原来清水澄碧,深不见底,潭中有一白龙,时隐时现,每逢下雨时,太子山被云雾遮蔽,白龙便飞翔于云雾之中,雨住则入潭匿身。于是,当地居民便在潭边供起香火,祈求白龙降雨降福,保佑一方生灵。到东汉年间,人们便在这里修建庙宇,称之为“白龙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庙会,届时周围百里信徒前来朝山进香,求白龙保佑,其香火之繁盛,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后来经历代兴废,最后的白龙观庙建于清代,抗战前还有道人十余人,1939年底,日寇进山扫荡,将庙宇全部焚毁。其二,东海太子山小白龙,因触犯天条而受天帝惩罚,后经观音菩萨渡化,变成白龙马载唐僧去西天取经,历尽艰辛,助唐僧取来真经,小白龙因此立功,修成正果,恢复真身。之后,他回东海朝拜父亲老龙王,途经此地,见此潭水好,便降下云头,入潭小憩,从那以后,此山便叫白龙太子山,此潭便叫白龙潭。小白龙在潭中留下灵气,于是每当下雨时,潭面便会出现一缕白雾,萦绕上升,与太子山上的浓云相接,云雾中,可见龙首隐现。于是白龙潭灵验之名逐渐传开,方圆百里,人尽知之,前来白龙潭求雨求福者,络绎不绝。消息传到武当山,当时的武当山道观主持,便派本观道士,化缘修建了白龙观,部分武当山道人来此修炼,于是,白龙观作为武当山道教的支脉延续下来。当然,传说的真伪,我们已无可考究,这里有一处白龙观遗址,倒是真的。如今,庙底旧址已建为农垦新村。这一带为坡积扇地形,土壤肥沃,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气候宜人,为理想的避暑疗养胜地,有“小庐山”之称。所以说,游白龙观不爬白龙洞,不能目睹这些奇景异状,实在是游人的一大遗憾。 二、白龙顶 白龙顶即白龙太子山主峰,又称北峰。相传在魏蜀吴三山头构筑烽火台,直通雁门口至襄阳一线,原有的峻峭山峰已不得存在,变成五百平方米的平顶,故名白龙顶。白龙顶是五三农场南半部的最高峰,登上白龙顶,举目四望,群山叠翠,林海起伏,大有“俯览众山小”之感。三、鹰仔台 鹰仔台,又名鹫岭,位于白龙洞西北坡下约200米处,传说此台为山鹰孵雏处而得名。从白龙观遗址向东南方向攀行,至半山腰,迎面矗立一块巨石,这就是鹰仔台。它下部方圆约数丈,高达数十米,四壁陡峭,如刀削斧砍,壁上怪石,或平坦如立镜,或差互如犬牙,森然逼人,望而生畏。周围老藤,皮枯枝裂,缠绕着缘壁而上,显得老而弥坚。沿迎山面唯一险径,向上攀缘,手抓石角,脚登石缝,时而前俯,时而后仰,其惊险之状,令人不敢仰视。待到攀至台顶,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然而一股征服自然的豪壮之情,由心底涌起,实乃痛快之至。台顶十数米见方,南角一
白龙观景区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