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针灸学现代化研究的新方向——物理中药和中医脏针.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针灸学现代化研究的新方向
——物理中药和脏针
针灸学是中国古代中医学者们自己发明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而且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奇特疗效,加上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所以,比“辨证论治”理论更显宝贵,更为世界人民所惊叹。
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对针灸学的现代研究,基本上都是局限于“经络实质的探索或研究”、“穴位解剖或临床应用的研究”“针刺的作用或机制研究”、……等方面。所以,其成果,并不是很丰硕,甚至影响了世界范围的“针灸热”。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需要重新调整、确立针灸现代研究的新方向、新内容。我们从针刺发生作用的机制、脏针、经穴之临床研究及理论研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针灸发生治疗作用基本机理之现代化、中医化——多维调节
我们知道人体各种代谢机能的调节只有三种,即:神经调节、细胞调节、体液(物质)调节。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任何药物的调节、治疗,其机理都离不开这三大途径,而药物的调节、治疗机理,关键是作为一种体液物质,通过参与对微观细胞功能代谢的调节、或细胞结构上的各种受体调节,而影响体液、神经、细胞三者的由物质到功能之整体变化,最终达到其治疗脏腑疾病的目的。因此,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其作用机理都是这样的。
但是,针灸的调节、治疗疾病的机理,通过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它与药物作用的机理或途径刚好相反,针灸关键是作为一种宏观物理刺激,通过直接激活神经传导、或激活细胞内外离子及酶的调节功能,而影响局部或其他脏器、神经、细胞、物质对微循环(血)或大循环(阳)、内分泌(阴)或外分泌(液)、细胞免疫(卫)或增殖代谢(气)等机体不同功能的调节,最终达到其对病变局部脏腑和细胞的功能调整、物质调节、结构修复,起到祛除六淫、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之目的,并且形成了各个脏腑三个层面的神性、胞性、质性——卫气液血阴阳,构成“三维、六层模式”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可见,药物与针灸治疗疾病的途径各不相同,且正好相反,一个(药物)是从微观到宏观,一个却是从宏观再到微观;一个是通过调节气血阴阳性物质而调节机体功能治疗脏腑疾病,一个(针灸)却是通过调节气血阴阳性神经和细胞之功能而调节物质治疗疾病。所以,如果二者相互配合应用,
正好可达到优势互补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针灸不是药物,但通过对机体神经及细胞的调节,产生了微观物质,而取得了和药物相似的临床疗效。这样,我们就形成了现代中医学的针灸理论,实现了针灸理论的现代化、科学化、中医化。
传统中医针灸理论认为:“经气”是无形生命能量在人体14条经脉中的往复运行,而病痛是由于经气的阻滞和失衡所引发的。针灸要发挥作用,就要得“气”,那么“气”是什么呢?从上述分析中发现,其实“经气”就是神经之功能、细胞之功能、物质之功能、脏腑之功能的总称,也就是说,传统针灸发挥作用而得的“气”,至少有神气、胞气、质气三种,然后再通过调节机体及脏腑的卫气液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见,经气是客观存在的,只所以称“无形”,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之缘故。同时经气也有其产生的各种结构基础——神经、细胞、物质、脏腑组织等,而不是单纯的或新生的某一结构。因为任何功能肯定是必须有“结构”做为基础的。所以,我们是无法、更不可能在体表用仪器检测到“经络、经气”的解剖结构。因为中医的许多名词概念,都是属于功能概括性的、或抽象性、哲学性的术语。这就是中医与西医名词

针灸学现代化研究的新方向——物理中药和中医脏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幻影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