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鲍庄》与寻根问学摘要:王安忆的《小鲍庄》是“寻根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它通过对一个小村落中几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的生存、命运与心理状态的描写,剖析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同时揭示了“仁义”文化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关键字:《小鲍庄》寻根问学仁义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本文将从《小鲍庄》分析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寻根历程,透过此小说的创作,解开寻根小说的历史密码。寻根问学的积极意义寻根小说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中是有着一定的积极的历史意义的,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和文体的探索和创新。首先,不难看出寻根小说对小说主题的探索和开拓,在寻根文学产生初期,就把寻找传统文化之精髓作为其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学创作领域进入了尴尬的瓶颈期,艺术创造日益千篇一律,文学观念封闭僵化,审美视野平庸窄仄。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作家将眼光投向民族传统文化,用小说关注并思考传统文化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学创作滞留不前无所作为的现状。从《小鲍庄》的文本主体构成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不仅有着值得称道的“仁义”精神,但同时作家也在寻根中发现了“仁义”的衰退和传统文化中承袭下来的种种弊病沉疴。其次,寻根小说在文体方面也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开始虚化。意思是小说创作“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同样以《小鲍庄》为例,作品对小鲍庄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审视观照,不再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而是直接表现在在对小鲍庄人的生存状况描写中,传达出作者对人生总体的抽象的不确定的理解。二、文化之根的现实考量众所周知,“仁义”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这一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一观念,在当代的中国却中断了几十年。就是在这一思想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王安忆却通过《小鲍庄》重新讲起了“仁义”的话题。阅读文本,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一主流思想的嘲讽。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捞渣、拾来、鲍秉德等一系列的正面形象,他们为了“仁义”践踏自己的尊严,牺牲自己的幸福,憋屈的活着,他们看似十分“仁义”,实则是生活在一个扭曲的世界里。更为荒谬的事,在全村人口口声声标榜自己“仁义”时,只有捞渣豁出生命去救鲍五爷。在他这一举动之后,拾来重新拾回了自己的尊严,鲍秉德也开始了新的生活。可见,在正面形象中,捞渣是唯一真“仁义”的。而作为小说中最主要的反面人
《小鲍庄》与寻根问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