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01心经开讲(上).doc.doc


文档分类:金融/股票/期货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心经开讲(上)
  前言
        我们常看到一些办公室或家里,主人位后面的靠山挂着《心经》的字画,很多人的办公桌垫下也都放着《心经》,有空时就念一遍,或是抄一遍,但是真正了解《心经》的人应该很少。我曾听很多学佛的人说:「《心经》是学佛最基础的东西。」其实《心经》不是佛学概论。实际上只要懂得《心经》,佛法全部都懂!
        谈到《心经》,我们首先要感恩唐朝的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他自幼备通各部典籍,年少出家,遍访名师,被誉为「释门千里驹」。玄奘大师既遍谒名师,饱餐法味,但觉各宗派理论与原典有所出入,令人不知所从,乃发愿,决志西行求法。虽不为朝廷所许,但凭着一颗渴求真理的心,怀着坚强的信念「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纵使西行之路险恶无比,还是义无反顾,舍命求法,当时他才二十六岁。
        玄奘大师周游十七年,历经五万余里的跋涉,自西域带回佛像、天竺宝物及六百五十七部经典,再将梵文译为华文,当时翻译经典之富、内容之广,译局规模之大,译法之完备,堪称空前之壮举,共翻译了佛经75部,合计1335卷,就此奠定我国译经的体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以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最简洁,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加上经题,总共是二百六十八个字。这二百六十个字,文字简洁、优美,内容严谨、完备,但是意义相当深远。为什么说《心经》是开启智慧的经典呢?《心经》就是要你回归自己的心,开启你的自性,才能进入《心经》真正的深义。
经题
《心经》全名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学佛之人,当修「般若」智慧,方能离苦得乐,到达「波罗蜜多」的彼岸,这是一部教导行者,离相破妄悟得真「心」的「经」典。如《金刚经》所言:「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道理一样。
「般若」是梵语,翻译为「智慧」,但是为了跟一般所讲的世智辩聪有所区别,所以加上妙字,叫做「妙智慧」。「妙」者,不可思议。不能用言语、文字来形容,用意识、想象来推理,因此我们常说:「妙不可言。」或言:「佛曰不可说。」并非不说,而是怎么说,都说不圆满。
「智」者,通达有为之事相。何谓事相?就是事情和现象。那么事相从哪里产生?便是由因缘而起,故名「缘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故称「有为」法;有为法,即是生灭。世间所有的一切尽是无常变化之事相,随因缘而改变,不论内在之身心,或是外在之世界;不论追逐之名利,或已拥有之权势;不论贪爱的一切,或是厌恶的种种等,皆是有生有灭的无常法则,故能明了诸法,通达事相,清楚分辨一切现象,洞察身、心、境皆是缘起性空,并无有独立之实体,便可名为智。
「慧」者,通达无为之空理。何谓空理?就是性空的理体。理是因事而显,故藉事显理;相是因空而立,故空生妙有。「性空」者,其性本空,故无形无相,无色无味,既不生何有灭,故名不生不灭之「无为」法。因此了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空理,便可断惑证真,能在现象中体会空相的道理,知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便可名为慧。
所以有了「般若智慧」,就能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现象界中通达、无碍,无染、无邪,以至于无智亦无得。
        般若其性质又分三类:
一、文字般若-文字者,假借其相,来显其理。《大般若经》云:「般若波罗蜜多,微妙甚深,实不可说,今随众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说。」便是此义。其文字是属于「相」,就是一切现象之统称。如文字、图画、符号、语言、肢体、人事、万象等,凡是可变的过程皆谓之相,不论是静态的事物,还是动态的人物;不管是有情的众生,还是无情的万物都概括在内。依《心经》来讲,其「经文」便是文字般若;透过经义的了解,而生般若智慧,即是它的意思。
二、观照般若-观照者,是用能观之智慧,照所观之对象。《大般若经》云:「譬如灯光,虽不暂住,而能照了,令有目者睹见众色;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虽于诸法都无所住,而能照了,令诸圣者,见法实性。」便是此义。其观照是属于「用」,就是应用自如,通达无碍之意。《坛经》云:「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观照般若是教我们用般若智慧,来观照身、心、境的真实面貌,《坛经》再云:「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依《心经》来讲,即是「照见五蕴皆空」,经由五蕴的观照,从中知妄悟真,而生起般若智慧,则是它的意思。
三、实相般若-实相者,诸法如实之真相。《智论》云:「毕竟不生,即是诸法实相。」便是此义。实相是属于「体」,即诸法之本体,众生之佛性。依《心经》来讲,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人人之本觉真心。
    我们应依文字般若之解,来起观照般若之行,以证实相般若之理。
「波罗蜜」也是梵语,译为「到彼岸」。「多」是一种语尾词,相当于中

01心经开讲(上).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dhdjhty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