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六中王宏伟本课讲述北师大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十四课《避免革命的改革》,即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讲到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身份不同导致其行为不同的知识延伸时出现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身份变化: 1、作为地主阶级,要维护自身的统治利益,实行封建专制制度。 2、作为国家领袖,要使国家富强,顺应潮流,走资本主义道路。(正当我讲述沙皇采取种种措施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火花”出现了。) 生1:老师,不是曾经讲过“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吗?”那么俄国既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怎么可能继续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呢? 师:那是因为沙皇是封建皇帝,他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时我看到这位同学的神情像是愣住了,他好像对我的解释仍然迷惑。在这短暂的对视中,另一位同学小声说到有位皇帝不是,我听到后鼓励这位同学大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生2:我们之前学过拿破仑呀,他也是皇帝,但他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且还颁布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并推广了革命成果。(听完后,我很惊讶学生的历史思维联系,他们是借助拿破仑来理解这节课的内容,能联系所学我很高兴,马上表扬了这两位同学并感谢他们对我教学上问题的提示。同时也强调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把历史事件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要结合各自国家不同的国情来理解具体知识。对此我慢慢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再去理解。) 分析:法国在拿破仑称帝前进行了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之后拿破仑就算称帝,也是一位资产阶级的皇帝,他的所作所为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俄国在改革之前一直是典型的封建农奴制国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始终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他的所有作为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用他自己的话说“相信我吧,能做的都已经做到了”。经过师生共同分析,理清了法国、俄国各自不同的国情背景,也加深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同时也懂得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结合之前所学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比较,更要注意不同国情背景所导致的知识内涵间的微妙差异,并能通过对差异的分析加强知识理解,提高历史学习思维能力。这节课使我对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反思: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始终
《避免革命的改革》教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