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张硕(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摘要:本文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关键词:吴文化;楚文化;吴楚文化中国图书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张硕(1966—),湖北蕲春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是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余年,与周朝相始终。现在,我们一般把楚人先祖熊绎被西周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作为楚建国封号的开始。据《夏商周断代年表》,周成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从周成王时期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国约有800余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楚国作为江淮流域的最大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楚国八百余年扩张经营,为秦汉创立伟大封建帝国准备了重要条件,七国中秦楚应是对历史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在8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楚从立国之初偏居今鄂西北荆山一隅的一个蕞尔小邦,经过不断扩张,逐步拓展到横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泱泱大国,在楚国鼎盛时期,曾经领有东至东南沿海,西至川东,北至河南、山东,南至两广的广袤版图,厕身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长,是“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天下之强国”。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人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当时楚国的歌曲。全国重要的民间节日端午节,也是从楚地兴起并传开的。鼎盛时期楚文化的门类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天文、历象、算数、冶金、织帛、髹漆、筑陂、筑城、筑室、道术、辞章、艺事等等。楚庄王、孙叔敖、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们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冶铸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髹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惊采绝艳的辞赋,汪洋恣肆的散文,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中国文明史上杰出的贡献。可以说,正是楚国先民“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忠君爱国的思想理念,“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兼收并蓄的包容意识,“一鸣惊人”的创新能力,才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楚文化。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楚人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优秀因子。楚国建国后,就本国民族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即“抚有蛮夷,以属诸夏”,表现出积极开放融合的思想和态度。楚人兼采夷夏之长,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正是
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