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漫步高安忆古桥.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膁漫步高安忆古桥羆刘启玉/文薄高安很美。如果把龙溪河比喻成一条碧绿的线条的话,高安就是串在这条线上的最亮丽而璀璨的明珠。龙溪河从梁平发源,由北向南穿过高安,在长寿汇入长江。芃高安因高滩而得名。龙溪流到高滩,河床变宽,石滩凸显,落差虽不大,但石滩较长,河水湍急;若遇夏日暴雨,一条温柔的碧溪迅疾变成一泓黄汤浊流,波翻浪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巨大的激流声,如雷霆万钧,震天动地,轰鸣不息。东岸老街新楼,鳞次栉比,街道纵横,商贾云集。西岸是新建群楼,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像春天的竹笋,仿佛一夜间从地平线上冒了出来,大有蒸蒸日上的趋势。巍峨的电梯房,是现代化城镇的象征,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东西两岸隔河相望,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就像一对比翼齐飞的夫妻,夫唱妇随地打扮着彼此,褪去了昨天的旧衣,换上了今日的新装。薂高安是垫江仅次于桂溪、澄溪而名列第三的大镇。因龙溪河从镇中穿过,又独具山水相连的秀美风韵。高安镇政府也早已从东岸迁到西岸的宝鼎大道。一幢现代化建筑,耸立在宝鼎大桥西头,办公楼前公园似的广场绿树成荫,花卉常开。三座大桥横亘在龙溪河上:三元大桥、花滩大桥、宝鼎大桥挽起两岸手臂,车来人往,交通便捷。高安今非昔比,旧貌荡然无存。唯有古桥虽历129年风雨沧桑,仍老当益壮,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蚈《三元桥碑记》记载:高安古桥,原名三元桥,始建于清光绪11年(公元1884年)2月,竣工于光绪12年(公元1885年)9月,历时1年7个月,一座高约25米,宽约8米,长约150米,拥有11个孔的大型石拱桥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绿水清波之上。每孔拱圈内高悬宝剑一把,以作装饰。每个桥墩的中上端雕有石龙一条,整座石桥共有11条龙,龙头朝上游,龙尾向下游,龙嘴里含有石珠一颗,龙头、龙角、龙须、龙身工艺精湛,手法细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薇桥面两边约80厘米高的石栏杆,用上等石材精雕细刻而成,纹络清晰,横斜交叉,造型美观。桥上建有木柱廊房,穿逗结构,灰瓦翘檐,气势恢宏,凝聚着前人的聪明与智慧。三元桥,以其跨度之长,石拱之高,拱门之宽,设计之巧,工艺之精著称于世,在巴渝大地实属罕见。三元桥建成后,带给东西两岸人民的不仅仅是交通的便捷,生产经营和生活的方便,它是石桥建筑艺术的鸿篇巨著,珍稀瑰宝,传世之作。三元桥,集古代桥梁建设之大成,以无与伦比的匠心独运,彪炳千秋的大手笔,高水平的施工技术,卓尔不凡的智慧和盖世的功勋,留给了后世一笔灿烂的文化遗产。莃三元桥的功绩,是巨大而卓越的。难怪《三元桥碑记》开篇就把它同平淮西之乱,结虿檀渊之盟的历史功绩相提并论。为什么对一座石拱桥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从明朝以来,地方行政官吏就在高滩东岸“傍滩为市”,设置市场交易和行政管理。百姓踊跃,市场繁荣,每逢赶集日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六街三市,好不兴旺。集市的发展壮大,逐渐凸显出高滩地理位置的特殊:它是重庆、达州、邻水、大竹等地经垫江至忠县、丰都的必经之路和交通要冲。然而龙溪则阻“仕宦之莅”,“止商贾之出入”,塞“民众之聚散”。严重迟滞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传清雍正末年,有位杨斋公出资将原来的跳墩改建为平桥,但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平桥又被大水冲垮,这给两岸百姓造成极大的交通障碍。居住高滩地区的民众又纷纷捐款出资,将大水冲垮的残部修葺补阙。不过,随着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平桥倾斜,渐次倒塌,每至春夏季节,河水暴涨,汹涌

漫步高安忆古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雾里看花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9-06-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