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试论爱国词人刘克庄的词蕿南宋的爱国词人刘克庄,是“辛派”词人中佼佼者。当南宋后期许多词人远离现实,流连于“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之际,刘克庄和在词中为时局的艰难而感叹、而呼号,为祖国的安危而悲伤,而痛哭,从而使他的词成为时代生活的镜子,爱国热情的颂章。虿一、辛弃疾是南宋最大的爱国词人。刘克庄对于这位词坛前辈是深怀敬佩之情的。他幼年时期,就能背诵大量的辛词,成年后为《辛稼轩集》作序,称辛氏所作“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给予最高的赞赏,可见他的心是和稼轩相通的。但是,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尽相同所以同是表现忧国之情,刘词却比辛词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危急感、急迫感。莆刘克庄的时代,正是一个“晚景渐渐逼上来”的时代。其时不但宋金依旧对峙,而且在金国的背后,一个更为凶猛的外敌——蒙古贵族集团已经迅速崛起,它象一块更大更浓的乌云正向金、宋袭来,威胁着南宋小朝廷的生存(就在刘克庄身后十年,元兵就灭亡了宋)。因此,作为一个时刻关怀着祖国命运的词人、一个清醒地正视着现实的词人,他的词中怎能不反映着比辛词中更为尖锐的民族矛盾,怎能不激发起更为焦灼的忧世之情?“国脉微如缕”,“北风吹面急”,已成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仅仅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式的预感了。这种图存救亡的形势,就使刘词中出现了一种不仅是“壮”,而且是“悲”的色彩。辛词中那种慷慨豪壮的风格,刘词中虽然仍有,但是相对地已经减少,却更多地抹上了一层近乎末世的悲凉色彩。请看:芁……作么一年来一度,欺得南人技短,叹几处危城如卵!(《贺新郎·杜子听凯歌》)芀问讯先生无恙否?齐鲁干戈满目!(《贺新郎·题蒲涧寺》)蒇上两首词分别为1238年和1240年蒙古南侵时所作。词人本已感叹金人对于宋的侵找的创伤犹未得到恢复(如他三十二岁途经扬州时见到的“不见繁华,只见凋残”的凄凉景况)。而现在蒙古侵略者却又给南宋的病躯频添新伤,这怎能不使他含泪发出哀呼。薄清代冯煦说:“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丁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把刘克庄词中的爱国心与陆游、辛弃疾相提并论,这是正确的。然而,生丁晚宋的后村,与生活在南宋前期和中期的放翁、稼轩,其对于国事的忧虑程度毕竟还是有深浅之分的。—比较起来,刘克庄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对于外敌入侵的忧愤,更为深广,更为激切。这当然并非说刘克庄比陆、辛高明,而是时代使然的。羄二、从刘克庄的诗和词中,处处都可以摸到他那跳动着的火热的爱国之心。这就使得他的诗比南宋后期的其他词人的作品,具有深刻得多的社会意义。肀朱熹曾批评南宋那些脱离现实的词人:“只看如今,称斤注两,作两句破头,是多少衰气”(《语类》)。这些词人的词之所以远离社会现实,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创作,囿于“花间”,“樽前”的巢臼里。阳春三月,他们要学黄鹂巧啭;秋风萧瑟,他们又像残蝉哀鸣,因而使人感到字里行间,充满着“衰气”。刘克庄的词,在思想内容上是对这种婉约派正宗词的革新。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羞学流莺百啭”,而要做为祖国安危而呼号的爱国战士,这就使得他的词,展现的是爱国的画卷,吹响的是时代的号角。薈词中洋溢着爱国的情感,是刘克庄的政论词感人至深的奥秘,如《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这首词,开首的设问句“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吩付?”就蕴含着词人对祖国北方失地的怀念,对时局
论爱国词人刘克庄的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