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第三讲诗体演变与律诗平仄特征(下)目录一、律诗平仄的相关问题二、律诗拗救规则及类型三、律诗平仄分析举例一、律诗平仄的相关问题1、“一三五不论”与“三平”、“孤平”的忌讳律诗平仄变化的“灵活性”:“一三(五)不论”五言:每句第一、三字平仄可变化;七言:每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变化。五言第五、七言第七字:涉及韵脚,必须论限制:避免“孤平”及“三平”“孤平”:平声煞尾句式,因“一三五平仄不论”,導致除煞尾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孤平”:严重错误;律诗不容许。五言句式:“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不论,成“仄平仄仄平”,“孤平”。七言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不论,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孤平”。“仄仄仄平平”,天然“孤平”句。非由“一、三、五平仄不论”所引起,不视作“犯孤平”或“孤平调”;“孤平调”、“犯孤平”实质:平仄变化引起。“三平调”:平脚句式;平仄不论使最后三字为平声。“三平调”:律诗不允许出现五言句式:“仄仄仄平平”第三字不论,成“仄仄平平平”,“三平调”。七言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不论,成“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平调”。古体诗不嫌“三平调”。结论五言仄脚句可两字不论(一、三)五言平脚只能一字不论(一)七言仄脚句可三字不论(一、三、五)七言平脚句只能两字不论(一、三)律诗诗句平仄变化,不能笼统讲“一三五不论”2、“二四六分明”与格律节奏、平仄相对问题诗律平仄变化的限制:“二四六分明”五言每句第二、第四字平仄不可随意变化七言每句第二、第四、第六字不可随意变化“二四六分明”的出发点(1)每句第二、四、六字是诗句语词节奏变化点,律诗非常看重节奏点;(2)每句第二、四、六字涉及律诗联内平仄相对;(3)每句第二、四、六字关乎律诗联与联平仄相粘。“二四六分明”:限定很死,不容违反二、律诗拗救规则及类型1、律诗拗救规则律诗平仄规则:不可随意“一、三、五不论”,必须严格“二、四、六分明”。律诗平仄实际:“一、三、五”该论未论;“二、四、六”该明不明。律诗平仄的“弊病”:“拗”“拗句”或“拗”:“拗”,“违、不顺”;“不合平仄格律要求”“拗”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关系密切“拗句”或“拗”:无奈的体现,“不以格律害诗”;不得已的体现,“受制于才学”;诗人有意而为之,“恃才弄辞”。“救”:“补尝”、“补救”,通过“救”(平仄變化)弥补“拗”所带来的平仄弊病。“拗”而“救”之:符合律诗平仄的要求。“拗”而不“救”:律诗平仄的巨大瑕疵。“拗句”太多:“古风式律诗”。《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杜甫《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苏轼《寿星院寒碧轩》(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2、律诗的拗救类型律诗“拗救”:三类六种第一类:本句拗本句救本句拗本句救的特征:“拗”与“救”出现在同一个诗句内部“本句拗”的原因:“孤平”;“二四六分明”规则。本句拗本句救的形式:二种(1)、孤平类拗救五言律诗:“孤平拗救”只出现在“平平仄仄平”拗:第一字用仄声(依第一字不论),成“仄平仄仄平”形式。犯“孤平”。救:改变第三字平仄(依第三字不论),成“仄平平仄平”格式。避免“孤平调”。七言律诗:“孤平拗救”只出现在“仄仄平平仄仄平”。拗:第三字用仄声(依第三字不论),成“仄仄仄平仄仄平”。犯“孤平”。救:改变第五字平仄(依第五字不论),成“仄仄仄平平仄平”格式。避免“孤平”。《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第三联对句平仄本应是:“平平仄仄平”拗:第一字“月”为入声(仄调),如其他字平仄不变,成“仄平仄仄平”,出现“孤平拗”。救:依“一三不论”原则,改变第三字平仄成“仄平平仄平”,避免“孤平拗”。“月”:“拗”字;“明”:“救”字。《九月》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首联第二句标准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拗:第三字“起”为上声(仄),平仄格式成“仄仄平平仄仄平”,有“孤平”趋势。救:变第五字平仄,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避免“孤平调”。《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鸟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仄仄平”拗:第三字“欲”为入声(仄),平仄格式成“仄仄仄平仄仄平”,有“孤平”趋势。救:变第五字平仄,成“仄仄仄平平
诗体演变与律诗平仄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