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1、了解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解析,理解“教育”的内涵。2、掌握教育过程的要素,理解各要素对教育活动的影响。3、理解教育的三种形态,了解各形态的历史发展、含义及其关系。第一节教育的定义一、“教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二、国外教育家的观点1、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2、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的缘故。”“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人心是白纸”。3、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人由于教育而成为人。”“所有我们赖以成为人的东西,都是教育的赐予。”“培养自由的人,自然的人。”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类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地发挥。”6、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不断的改造或改组。”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三、我国教育界的认识1、《师说》:教育——传道、授业、解惑”2、《教育大辞典》: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南师大: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四、本教材的界定华师大叶澜教授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第二节教育过程的要素要素: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教育过程的要素一般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及教育环境。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互依存的活动结合而成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育活动中人的因素。(一)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处于第一位。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1、遗传决定论人性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龙生龙”、“凤生凤”2、环境决定论洛克《教育漫谈》“白板”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3、辐合论即二因素论。德国施太伦“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皮亚杰认为儿童的主体活动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和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杜威:儿童是发展主体,更强调环境条件,强调“做中学”。儿童发展观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发展两方面。是其生理成熟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其特点是: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育加速儿童身心发展的善良本意能否转化为现实,还要受制于一些因素,最主要的是——教育的科学性。何谓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最近发展区)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二)教育者教育的过程虽然致力于受教育者的发展,但教育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它是有教育者促成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的一种有目的引导活动,受教育者发生的变化是通过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1、教育者的定义广义上,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的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2、教育者的地位与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经师和人师的合一”、教书育人……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学生中心说——卢梭、杜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3、教师素质1)文化素质必须具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教育素质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类教材教法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怕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的道德——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因材施教。3、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团结协作、亲密团结,互相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尊重。4、对待自己的道德——学而不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5、严谨治学(三)师生关系韩愈在《师说》中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中国古代受到严重的等级制度的影响,强调师道尊严,在《弟子职》中,就学生如何尊师进行了严格规定。西方卢梭等人提出“民主”、“平等”、“个性自由”等口号。在《爱弥尔》中他提
教育是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