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校本课程早已纳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我国过去实施的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开发课程改革,从单一的国家课程结构发展成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的具体情况,开发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校本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领导和教师的关注,对它的探索和研究也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校作为新生成的江苏省示范初中,根据自身办学的理念,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我们语文教研组群策群力,开发了《说话的艺术》的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的开发也正在酝酿之中。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对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了一些思考。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落脚点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为蓝图,以指定的教科书为依据。教师遵照大纲和教科书所罗列的内容进行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内容是教学的上限。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科书,即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而绝不敢超越雷池半步,否则即视为“超纲”。这就必然抑制了师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封闭的,教条的,没有生机的,更不必社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培养总目标定位为“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由此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开放性。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点,是底线,而不是全部内容。而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和当地各方面的情况,去开发教学内容和供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树立“用教科书去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新理念。从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渠道来看有三条:一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开拓的知识;三是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学生来自社会的不同家庭,对于同一知识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在学习时就会提出不同的要求。生活中的好多问题随时可以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与语文学科相关的内容,充分挖掘生活素材,编写校本教材。这正是新课程的新理念:从生活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社会。由于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必然会有一些科技前沿知识,环境教育知识,也会随机地闯进我们的课堂,这又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不断补充和更新,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开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重视文字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一切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二、开发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特点1、与教学进度同步谐调,突出及时性教学中尽可能地自然地及时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开发初中语文校本教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应用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努力寻找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及社会实际的结合点编写与教科书同步配套的一系列校本教材。例如,学了《秃鹰之死》这篇说明文后,教师及时搜集一些有关环保的材料,向学生介绍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开展
校本培训学习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