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堂军: 中研究
中研究*
袁堂军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 首先计算了资本的生产者成本以
纠正简单使用资本存量所产生的偏差, 然后测算了中, 进而探
讨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生产率测算的结果表明, 1999 ) 2004 年间, 中国资本技术
密集型制造业如机械、电子、汽车等行业的生产率有明显的改善, 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
食品、纤维纺织等行业的生产率呈现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 资
源配置的扭曲不仅影响了生产率水平, 也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资本收益率。国际比较的结
果显示, 在国际竞争比较激烈的机械、电子等行业,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同日韩企业相比仍
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克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是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资本服务国际竞争力要素市场扭曲
一、前言
随着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迅速扩大, 东亚各国之间在产品和要素市场各方面
的相互竞争与融合也日趋深入。中国加入 WTO 吸引了更多的跨国企业的直接投资, 使中国在成为
/ 世界工厂0的同时, 也逐步成为跨国企业激烈角逐的/ 战场0。这种竞争所导致的国际分工进一步
深化和细化, 影响着区域内各国企业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消长。日本经济产业省对于产业内贸易
产品的结构分析显示, 日本在一般机械、运输设备以及精密机械类行业中仍然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但其产品结构越来越偏向于中间产品( 零部件) 。与此同时, 战后一直保持了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家
电行业正在逐渐衰落。韩国的纤维纺织业和家电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经历了近 20 年的追赶后, 也开
始显示出停滞的征兆。尽管中国最近在家电行业、杂货类等行业上显示出持续增强的竞争力, 但材
料行业( 如造纸、钢铁、化学等) 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大部分行业具有明显的最终产品竞争力强而中
间产品竞争力弱的特征( 5日本通商产业省白皮书 20056) 。
上述各国企业和行业国际竞争力增减的背景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益加强的经济全球
化。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脚步逐步加快, 2007 年已有 17 家中国大陆企业登上了美
国5财富6( Fortune) 杂志的世界 500 强名单。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 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企业增
加了融资渠道。同时, 有关上市公司经营表现的数据也开始成为研究者们所研究的对象。然而值
得注意的是, 大多数关于上市公司效益的分析都直接使用财务报表的数据,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首
先, 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体系尚不完善, 报表数据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其次, 评价一个企
业的竞争力并不能仅仅考虑它的销售额、资产额等财务指标, 还应该考察它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
* 袁堂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 电子信箱: en ***@ier. hit2u. ac. jp。本文根据笔者所承担的由一桥大
学经济研究所比较制度研究中心、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本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研究机构联合举办的日中韩企业生产率比较分
析一系列合作研究项目的部分内容加以扩充改定而成。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 参加合作研究的各国专家给予了诸多建议, 在此深
表感谢。感谢日本学术振兴会对本文的研究资助。作者特别感谢香港理工大学伍晓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岳希明教授对本文提
供的诸多帮助以及有益的建议。同时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建议和修改意见。文责自负。
52
2009 年第 6 期
的使用效率。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最应当重视的竞争力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TFP) , 而基于微观数
据的 TFP 分析最接近实际。遗憾的是, 大多数关于我国 TFP 的研究局限于宏观以及行业层面的分
析( 袁堂军, 2002; 伍晓鹰, 2007; 郑京海、Bigsten, 2007; 任若恩、孙琳琳, 2007) 。由于劳动、资本等生
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在行业间以及企业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宏观分析的结果不能直接反映出
行业以及企业的特征, 也无法直接测算企业在一定政策以及市场环境下的技术选择倾向, 进而不能
评价资源配置的效果。¹ 所以, 要正确衡量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需要基于微观数据的理论及实
证分析。再有, 到目前为止的诸多研究在测算 TFP 时大多采用增长核算方法, 但在如何定义和测算
要素的投入量, 以及确定要素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争议, 这也是关于我国生
产率的测算结果众说纷纭的原因。最后, 大多数的研究着眼于TFP 增长率, 其实这是不够的。原因
在于, 如果要进行时间上
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