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元旦词的解析《如梦令·元旦》是毛泽东的一首词。1929年底,红军挺进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胜利,为此毛泽东依古律如梦令的填词一首。该词主要描绘了行军的畅达和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火热场面。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和词人看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而产生坚定革命信念和豪迈胸襟。[1]作品名称如梦令·元旦创作年代近代作品出处《毛泽东诗词集》文学体裁词作者毛泽东目录1作品原文2注释译文?作品注释?作品译文3写作背景4作品鉴赏5作者简介1作品原文编辑如梦令1·元旦2宁化、清流、归化3,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书法□廖奔[2]路隘4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5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6。[3-4]2注释译文编辑作品注释如梦令: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作《忆仙姿》,其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宋苏轼嫌其名不雅,改为《如梦令》。又有《比梅》、《宴桃源》等称。单调,三十三字,仄韵。本篇守谱押用一部仄韵。元旦: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朔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这里指阴历正月初一(这年阳历一月三十日)。[4]宁化、清流、归化:皆福建西部县名。其中归化曾改名明溪县。路隘:道路险狭。武夷山:武夷北接仙霞岭,南望九连山,中分赣江、闽江,居江西、福建交界。相传古神人武夷君居此,故有武夷之名。[4]风展红旗如画:是悬想红军抵达武夷山时的情景。[5]作品译文在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中,路途险窄,密林深暗,青苔光滑。今天我们又去哪儿?径直奔向武夷山下。就在那里的山下呀,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5]3写作背景编辑1929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挺进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胜利,严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白色统治。在古田会议召开前夕,蒋介石率领江西军阀金汉鼎、福建军阀刘和鼎、广东军阀陈维新等,向闽西苏区发动了“围剿”。为了粉碎围剿,红四军开始了从福建向江西的战略转移,毛泽东、朱德率领部队开赴江西开展游击战争。这次红军挺进江西正值新年,士气十分高涨,这首词就是毛泽东为欢庆这个胜利而作于进军途中。[6]4作品鉴赏编辑如梦令·元旦欣赏图1929年12月28日至30日党中央召开了古田会议,整顿了红军,整肃了不同意见。在古田会议前夕蒋介石向闽西苏区发动了“围剿”,毛泽东和朱德率领部队开赴江西开展游击战争。这次红军挺进江西正值新年,士气十分高涨,这首词便是作于这段心情愉快的时期。一首小诗胜任了诗人心灵上重大而喜悦的任务,几个地点名词(音、形俱佳)流溢着汉风之美同时又轻快地勾出红军战略转移行军作战的运动之美。整首诗读起来音韵和谐、畅达,意境开阔、清朗。[7-8]这首词前两句写得尤其美妙,都是二个字一顿,一连六顿,读来朗朗上口,又颇感凉快宜人,此诗虽写于冬天的行军,但给人有如沐春风,如享春雨的感觉,毫无冬日的萧索和寒冷:凉爽、轻灵、洁净、开阔;而诗中“风展红旗”般的大气乃毛诗一贯特征。次句又列举了行军途中的困难状况:道路险隘,林木幽深,苔藓湿滑,选取了当时富有代表性的自然物象,从不同方面,共同写出行军的困难,征途的艰险。如果说上句是线型的路线图,那么下句则是立体的行军画面。接下来,“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又以设问引领下文,自问自答。以问句提起,从句式上即增强了表达的力量,问得直接,答得也干脆,“直指”标明此次行军的方向,既是正面作答,也显示此次军事行动目标明确,虽未
如梦令元旦词的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