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发展转型必经之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既是在当前不乐观的外部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均衡发展的切实需要。未来国家应以完善民生保障、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居民收入作为依托,同时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此提升居民消费意愿,释放“十二五”内需市场潜力。保民生、促服务、提收入:扩大内需三大“抓手”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解决居民消费时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在医疗、教育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居民面对治病、教育等领域可能出现的大额支出,往往会选择提高储蓄,而不敢消费。民生保障机制不完善是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原因。只有民生领域投入的规模和效益提高了,减少了老百姓的社会负担,增强其对未来的安定感,扩大消费才能具有基础。第二,加快发展服务业,可以有效解决非物质消费品供给不足问题,完善消费产品供给结构。居民消费主要由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两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中,商品性消费比重偏大,服务消费所占份额较小,消费产品供给结构仍待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目的就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品种,丰富消费内容,这也符合目前我所达到的阶段。第三,消费增长的基础在于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无疑将有效扩大消费市场规模。如何提高人民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首先它是任何一个迈向发达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其次,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再次,中等收入者,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所有产业领域内的中坚力量。而且他们的素质还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社会意识更加独立,这也是对国家文化发展和政治改革进程最有影响力的阶层。更加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政治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的战略支撑。如何有效地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建设民富国强的和谐社会?首先要依靠市场机制。这有几个方面。一是推进我国的产业门类的扩大和升级,为人们提供中等收入存在和发展的战场。二是以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来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是高素质为主体的中等收入者的大舞台。另一方面,要在收入的二次分配上,财政政策上应该给以考虑,使他们的家庭财力更充实,更有安全感。如,降低税负,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政策落到实处。分配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一是大规模减税,鼓励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使更多的人成为创业者。这既是提高低收入者比重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新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手段。本次会议确定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需要加大实施力度,最好能达到3000亿-5000亿元的规模。二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中等收入者来说,最重的负担莫过于高房贷,因此,缓解这部分人的这个负担,减少高房贷带来的消费挤出效应,无疑将有效刺激消费。三是进一步提高社会和医疗保障水平。现在,一场大病往往就会让一个中产之家陷入贫困,而大病救助恰恰是现在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弱点。这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社保投入,扩大大病医疗救助范围。四是促进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低收入者跻身中等收入行列。目前绝大多数农民还处于相对低收的状态,大大制约了整体消费的提振。改变这一状态,除了加快城市化,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农民土地权利保护为重点的财产权制度建设,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非农化
扩大内需还要靠“富民”开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