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女子服饰
公元581年,北周贵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统一王朝——隋朝。隋初,服制多依北朝旧制。至公元605年,社会经济才有所好转。隋炀帝继位后,下令依照古制修订衣冠制度,使得纷乱多年的服饰制度又得以规范统一。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在国富民强的前提下,唐代服饰文化姹紫嫣红,绚丽多彩,其发展出现空前的活力。而它的女子服饰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后、妃及命妇服饰
《通典》云:“隋制皇后有袆衣、鞠衣、青衣、朱衣四等”
命妇泛称受有封号的妇女。命妇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一般多指官员的母、妻而言俗称为“诰命夫人”。历代封建王朝妇女的封号皆从夫官爵高低而定,唐以后形成制度。
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
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
隋唐皇后服饰
袆(hui)衣是皇后的大礼服。深青色衣上画有赤质五色的翟(di)文,内衬中单, 衣缘镶朱边,蔽膝随裳色。是受册、助祭等大礼活动的礼服。
鞠衣为黄色罗袍。用于主持蚕礼的礼服。
钿钗襢衣是宴见宾客穿的礼服。杂色衣,饰双小绶,配履。头饰十二钿大小花, 两旁饰博鬓(加饰在两鬓的装饰)。
礼服六尚、宝林、御女、采女、女官及七品以上大事之服。
公服为常供奉之服。无中单、蔽膝、大带。九品以上大事
命妇的大礼服与参加蚕礼之服同用翟衣。一品九翟九钿树,二品八翟八钿树,三品七翟七钿树,四品六翟六钿树,五品五翟五钿树。钿钗礼衣,用于命妇常参、朝见之礼
花钗礼衣,用于亲王纳妃;大袖连裳,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嫁之服。
一般服饰
隋唐女子服饰形象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
襦裙服
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风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鬓,出门可带幂蓠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唐代女子着衫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淡绿等。如欧阳炯的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妇女穿襦裙时配套服饰中还有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中重要点缀。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所以被称为半臂;披帛当从狭而长的帔(pei)子演变而来。
裙子
裙子是隋唐时期女子非常重要视的下裳。这一时期的裙子式样受南北朝的影响,较魏晋时期收敛很多,变得窄而瘦长。着群者将裙腰提得很靠上,很多人都提高到胸乳部位。如《步辇图》中宫女所穿的裙子,裙腰就提得很高。
隋唐时期裙子种类繁多、样式高雅。如价值连城的“百鸟裙”
红裙备受女子喜爱,流行范围很广,而杨贵妃更钟爱杏黄色,其他如绛紫、月青、草绿等也很普遍。
盛唐夜唱
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或称着“丈夫服”。有的只是着男子主服,有的则全身仿效男子装束,当年深得妇女喜爱
《新唐书》: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
别致的胡服
回鹘是唐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原称回纥。回鹘妇女服装及回鹘舞蹈,对唐代宫廷及贵族妇女产生较大的影响。
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足穿翘头软锦鞋。
隋唐女子服饰-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