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三提升调研报告三学期制调研报告三学期制调研报告1、中山大学“三学期制”调研报告《中山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经过认真调研、论证,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与做法,学校决定自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起全面推行“三学期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实施“三学期制”的意义(一)有利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深化教学制度改革“三学期制”着眼于解决我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跨校区选课困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偏低、本科教育中重点综合性大学优势不太明显等实际问题,通过全面修订教学计划,调整、重构课程设置,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使现有学期制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矛盾得以缓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有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各校区间更均衡地配置“三学期制”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保持综合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为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形成包括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通和流转。“三学期制”注重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给学生以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具自主性地构建知识结构,发展职业竞争力。“三学期制”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三)有利于推动开放性办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三学期制”实施后,学校和各院系可利用短学期延聘国内外知名学者驻校或来校讲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三学期制”还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事创新性实验和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果将短学期和暑期连通利用,学生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尽早进入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短学期的设置,使教学工作的安排更具灵活性,既需要教师完善和更新课程结构和授课内容,也使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教学时间,可能有更多的集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时间。二、”三学期制”的基本内容(一)基本模式1.“三学期制”的学期划分我校现在实行的是二学期的学期制模式,即秋季学期(20周)+寒假(5周)+春季学期(20周)+暑假(7周)。实行“三学期制”后,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半)+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半,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维持不变。(秋、春两季)拟实行17周授课,1周考试的教学安排;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由40分钟改为45分钟。学生注册仍在春秋两季学期开学注册,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之间不间断,夏季学期不另行注册。(二)实施计划1.“三学期制”实施时间表“三学期制”拟从2009学年度起在全校开始实施,即今年秋季学期的开学时间为2009年9月14日。2009学年~2012学年的时间安排参看下表,具体的校历参看附件一。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签证手续等因素,国际汉语学院推迟至2010学年度开始实施“三学期制”,2009年学年度仍按原来的二学期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入学教育和军训2009级的新生入学原则上提前5天报到,即2009级新生报到时间为2009年9月8日。2009级新生在完成开学典礼和入学教育后,和高年级学生一样,从9月14日开始正常上课。2009级的本科生在2010年的夏季学期进行军训。因校区布局调整已开始实施,自2009年学年度开始,研究生分校区与本科生一并举行开学典礼。研究生的入学教育参照上述要求执行。(三)夏季学期的教学安排实施“三学期制”条件下,各专业(年级)的理论教学主要安排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实习、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尽量安排在夏季学期。学校还将利用夏季学期,安排更多的跨校区开设的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近期各学院修订教学计划,要充分考虑学校决定实行“三学期制”的目的,除一年级本科生安排在第一学年的夏季学期进行军训外,其他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夏季学期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1)通识教育课程;(2)跨校区开设的主辅修、双学位课程;(3)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以及各类重修课程的开设;(4)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开放性课程;(5)部分研究型、开放型实验、综合性实验;(6)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7)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产业实践活动;(8)大学生科研训练;(9)国际交换生课程;(10)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举办的各类专业证书的培训活动;(11)各类大学生学术竞赛的集中培训;(12)研究生科研训练课程和研
三学三提升调研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