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桥的松饼.doc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初三(2)班王若凡据传说,在明末清初的时期,浦东清溪镇家家都会做各类塌饼来招待亲友。后由于清溪镇毁于倭寇焚略,此种点心及习俗便传到了浦东高桥镇。约光绪二十六年前后,镇上一大户赵小其之妻为做塌饼高手,所做之饼,小巧可口,又松又脆,入口即化;后赵家败落,为谋生计,赵妻将自制松饼,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深受食客欢迎,被美称为“松饼”。1925年,高桥镇张家弄妇女黄金娣,精心学习松饼制作技艺,并改进配料,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销售给镇上店铺,因其所制松饼皮薄、层多、馅足、酥松、香糯而声名鹊起。1931年,黄夫周百川在北街开店,招牌为“周正记”,并以“起首老店、松饼专家”自诩,一炮打响。从此群起仿效,全镇产销松饼店铺最盛时期达18家之多。1930年前后,高桥商人张锦章在西街开设高桥食品公司,聘请茶食名师改进松饼技艺,使其越做越完美,高桥松饼由此走出高桥,名扬上海市区。解放后,地方上仍十分重视扶植松饼生产。通过种种努力,成立了地方国营浦东食品厂。1960年该厂归川沙县商业局领导,改名上海市川沙县高桥食品厂,1993年更名为浦东新区高桥食品厂。曾经有幸尝过同学带回的高桥松饼。据说,是从高桥松饼的专卖店带回来的。用她的话说,那可就是特意买回来屯着慢慢品尝的。由此可见,高桥松饼对于她的杀伤力有多么巨大了。乍一看,我直接脱口而出:“这不就是老婆饼上盖了大印吗!”这不经大脑思考的话立马换来了她的一记白眼。“不要就算,我还舍不得给你呢!”这怎么可以!立马换了一副面孔,那谄媚的表情,那讨好的笑容,还有那甜得能溺死蚂蚁的语气,无一不表明了我的立场:我要吃!细细看来,和老婆饼还真有点不同:除了面上那印得清清楚楚的“高桥松饼”四个大字之外,它的表皮也相对老婆饼来较为光滑,一拿起来,就会晃掉不少酥皮,怪心疼的。要说起来,应该是更像苏式月饼一些。红色印记上方,还有个小小的数字8,我问她是什么意思,她却一脸神秘样地对我摇了摇头,让我赶紧吃。不由得警惕起来,该不会是耍我的吧?难道咬开来是芥末的?或者更加奇怪的味道?怀着忐忑的心情,就着闺蜜那张笑眯眯的脸,一狠心,轻轻地咬了一小口。居然一下子就咬到了馅(难道是我的嘴太大了?),是我最喜欢的豆沙!外表看上去像苏式月饼,但是没有那么油腻,比较松软。表皮富有层次,柔软却不油腻,豆沙馅入口即化,口感绵软。尝到它,我就感到了制作者的努力与用心,我在咬到的第一口就喜欢上了它。幸福得眼睛都要眯起来。她却一脸诡计得逞的摸样,趁热打铁:“怎么样!好吃吧!跟你说哦,一般九点多和下午两点多去买最好,会送刚做好的来,那个更好吃!下次一起去买啊!”我这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敢情是想让我以后陪她一起去买!但到现在还围绕在我舌尖的美味却久久不能消散,只得砸吧砸吧嘴,同意了。高桥松饼之所以如此美味大概也是来源于浦东的历史文化,多少年的历变使他的味道更佳的浓厚。若不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坚持不懈的钻研和不断的进取开拓,又是从哪里来的现在与以前

高桥的松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rl214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