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29 作者: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项目组四个现代化,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最大标语。无论城市或乡村,凡有围墙的地方,凡挂条幅的角落,轻易可见"实现四化"几个字。别看它简单,却隆重寄托着一个国家的梦。梦想我们的人民借助现代科技过上高尚生活,梦想我们的民族重新屹立大步崛起。 1964年12月,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自此,"现代化"就成为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的同义语。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目标,总体步入小康。城市里,摩天入云的广厦、川流不息的车阵,手机、电脑、互联网、流动广告,这些眼花缭乱的新景观新媒体,诠释着现代化的繁盛。在乡村,大棚育种、机器耕作、规模化收割,这些新兴农业生产方式,讲述着现代化的美妙。这一切,与百年前那个文明古国已经不一样。自19世纪蒸汽机发明以来,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大大提升了人类的财富创造力,同时也惠顾于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有人做过统计,人类在过去200年间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之前的5000年。今天,我们在科技进步上遭遇了瓶颈。金融危机像一个放大镜,放大了我们在创新方面的种种软肋。在世界范围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焦点指向美国;而具体到中国,珠三角则是这场风暴的"暴风眼"。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中国制造",他们由于创新乏力,而难敌金融海啸的肆虐。中国制造怎么了?中国的创新到底处在世界金字塔的什么位置?自主创新有什么历史意义?中国的专利是在领跑还是被领跑?中国创新之路的曲线应该如何上扬? 扫描中国创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 2008年6月15日,东莞生产皮鞋的刘老板又接到了一张来自美国的订单。如果是同在东莞的同行接到这样一张数额不小的订单,恐怕他们会欣喜若狂,由于长久接不到订单,这张订单可能就是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刘老板很平静,因为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这样的订单。金融危机的寒流袭来,很多鞋厂由于接不到订单而倒闭。就在刘老板鞋厂的对面,就有一家不小的鞋厂,几个月前就关闭了,老板跑了,工人连最后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拿到。如今,厂区内荒草丛生,机器蒙上一层尘土,仿佛曾经的辉煌只是遥远的记忆。刘老板的皮鞋厂感受不到金融危机的寒意,得力于他对创新多年的执着。几年前,当别人还在贴牌生产中干得热火朝天时,他就开始打自己的品牌,并摸索创新的技术。他在工厂里设立了博士工作站,高薪聘请还分配股份,新的科技成果可以很快做成产品。依仗创新,刘老板在金融危机中稳稳站住了脚跟。"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曾经是国人引以为傲的一种说法,中国世界工厂的说法也由此而来。然而,金融危机打乱了世界工厂有条不紊的步伐。 2008年上半年,,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纺织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全国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如果说数据还显枯燥,那么信手拈来的活生生的例子,更让人们感觉到倒闭潮所带给中国经济的切肤之痛: 自2008年1月开始,有"广东玩具村"之称的黄岐沙溪附近一带就开始萧条,为避难,一些规模较小的厂渐渐人去楼空; 在河南遂平,全国最大的塑料厂强塑胶有限公司猝死,两万工人不得不重新踏上漫漫再就业之路; 温州一家规模型鞋厂老板抱怨,"忙活了一个季度,算算几乎没什么利润",下决心在2008年7月1日登广告把厂房转让。在温州的各大媒体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广告,有关厂房或生产设备"求租"的信息都改成了"转让",原来租金25元一平方米的厂房,改成6元都没人租; 号称"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的东莞大岭山镇,至少1/3家具企业及配套工厂倒闭,剩下的2/3也大多因亏损而缩小规模; 2008年以来,在浙江,人们对知名企业老总出走或自杀的新闻司空见惯:温州永嘉的云光泵阀制造公司创办人朱吉光迫于高利贷债务服毒自尽,杭州南望集团老总一夜蒸发,嘉兴旭莱服饰公司创始人一家集体蒸发。……在中国,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以及劳动力、人民币等价格明显被低估,这些低成本的资源禀赋曾一度成为中国制造的失乐园,并在经济汪洋分一杯羹。中国企业在这温润的经济土壤中,失去了创造力与原动力,成为温水慢煮的青蛙。以中国经济主流身份出现的中国制造业,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的蜕变,很多只是量变的蜕变。随着经营成本的提高,在日益逼仄的利润空间中,中国制造由于附加值低、免疫力差而首当其冲,最先进入微利甚至亏损时代,我们看到一座建在流沙上的制造帝国大厦,根基摇摇欲坠。缺乏创新、品牌缺失、技术低下似乎成为中国制造的专有名词,这些短板使得很多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劣时全无招架之力。环境的严峻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原本就残酷的商业环境雪上加霜,但是走出国门,国外很多中小企业早已在多年前就承受了中国企业正在承受的压力,原
国情备忘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