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班级:12级社会工作1班学号:20********** 姓名:石争强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段侵略与反侵略,封建与反封建反复推进的历史。同时,它也应其错综复杂而深受人们所关注。无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还是中国近代史改良与革命的问题研究,不同的历史学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此时的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循着历史大家的思想,去了解或解说历史,并从中收获匪浅。---------------引言《中自从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我便一直渴望去读一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书籍。初读《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偶有感触,理解虽浅,但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收获。 :灾荒与政治变化中国近代社会政局变化可谓是起伏跌宕,而一直以来,对此根源的理解我一直仅局限于高中的历史教材。教材对其根源的解释有二,一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剥削压迫造成的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二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不断加深而导致的民族矛盾激化。然而,初读《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一书,作者康沛竹教授在第一章《近代中国灾荒与社会》却从不同的视角——灾荒为我们做出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一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是历史的真实写照??1840年以来,于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国穷民困,是本来就很薄弱的防灾抗灾能力更加低下,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也更加严重”。②试想自然灾害频繁的中国近代对晚清的政局又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 “饥民、流民、游民的数量往往是检测一个王朝或政府稳定程度的晴雨表”,③而灾难频发的中国近代更是因灾荒而成为饥民、流民的滋生土壤。纵观中国近代的起义或革命,其推动力无一不是灾难的出现。广西的连年灾害使得广大农民为生存而响应洪秀全才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另外,义和拳运动的爆发也不全因为洋人、洋教的侵略,更主要的是山东的连年干旱。其口号“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更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国民大革命,其群众基础依旧是因灾荒而无法生活的饥民、流民。如此想来,感觉作者的独特见解确实有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那么是什么促进人民投身于革命?我想,除去精神层面,也只有面对灾害后的生存思考了吧! :改良与革命关于近代中国的御辱强国的道路的探索,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答案。其总结有二。一是立宪派,他们反对革命,认为“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革命只破不立”。二是革命派,他们认为“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此看来,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为改良还是革命争执不休。然而,改良和革命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关系而存在呢? ①《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康沛竹安徽人民出版社②《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第一章第1页③《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第一章第7页在《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中,作者在第二章《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中做出了回答。“从改良和革命的关系来看,而这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改良和革命都是通过各种社会权力、利益和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实现新旧制度的转变,以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①显然,作者试图将二者相统一。其实,改良和革命只不过是实现目的的两种手段,对其的选择要以现实社会
中国近现代史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