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三、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用加法或者减法解决的问题。谁还记得什么是加法吗?减法呢?:妈妈把一根绳子截成两段,一段长83厘米,另一段长59厘米。教师:你能根据妈妈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学生1: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厘米?83+59=142(厘米)。学生2:两根绳子相差多少厘米?83-59=24(厘米)。:这两道都是整数加减法的题目,你能说说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吗?学生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学生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同学们已经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记在心了,如果换成小数的加减法,你们还有办法解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般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小数加法出示:(1)教师:两位同学到书店买书,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个数学问题吗?学生1: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一本《童话选》。求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2: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一本《童话选》。《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先估一估买这两本书小丽要花多少元吗?学生:因为两本书的价钱都往小估了,所以小丽买书的钱会比10元多。教师:“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4)教师:同学们刚才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5)教师:有的同学借助我们学过的旧知识,将新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把问题解决了。有的同学是用小数进行竖式计算的。谁能来具体说说小数加法该如何计算呢?(6)教师: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学生2:,4个十分之一,5个百分之一;,2个十分之一,9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得到1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小数加法和减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