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教学目标:(第二课时)、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教学重点: ,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身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语言、神态的语句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分角色朗读等形式,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从而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植物的有关知识的探求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课时安排:两课时课件准备:PPT教学流程: 一、蜻蜓“飞舞”,激趣导入。,谈感受。,谈感受。一天午后,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放飞呢?让我们一去走进这个故事。二、蜻蜓“词舞”,复习巩固。,学生读词语。。三、蜻蜓“放飞”,探究原因(一)自由读文,合作探究。?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二)围绕这五个问题,展开讨论。“放”字,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1)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解答。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2)资料补充,介绍蜻蜓所吃的食物,重点强调是吃害虫以及消灭害虫的数量。(3)通过翠贞“想了一下”和孩子们“七嘴八舌”、“抢着说”这些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放”字,了解蜻蜓身体结构、特点及功能。(1)围绕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重点读第十自然段。这段介绍是有层次的。蜻蜓的尾巴的特点“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据说被吃掉后“又会长出来”;功能是“保持平衡,调整方向”。蜻蜓的眼睛的特点是“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功能是“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2)本段中有一个省略号,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补充蜻蜓有关的知识。安排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试着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放”字,感受老一辈教育家的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1)找到
《放飞蜻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