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沪两地金融发展的深层分析
陈璐
(经济学院金融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国际金融领域虽呈现较大波动,但稳,市场运作有序。我稳地运作,有力地促进了多项金融政策
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上海、深圳作为全国两大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在各项金融业中
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将深层次地分析深沪两地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其前景。
一、深沪两地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当一个区域或城市的金融市场发展到相当的高度与深度时,就有了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中
心的潜在可能。一些西方经济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其中,产
业区位论,规模经济论,金融深化论可以作为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借鉴理论。以下对此
三项经济理论作简略介绍。
(一)产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的产业区位论是一种工业布局理论。这一理论指出:每一产业所
在的地理位置,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例如自然禀赋条件,交通通讯基础,以及各种因素
在经济上的合理性等。韦伯称这些因素为区位因子,包括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因子、
市场因子、聚集因子、社会因子等。
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工业,其后延伸出中心城市理论,适用于研究现代金融中心城市的
形成。金融产业由于其特殊性,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和劳动因子重要性相对降低,反之,市
场因子、聚集因子和社会因子重要性则相对增高,其中具体表现为:1、金融产业作为一种
服务业,其市场是贸易、投资及其相关的或派生的各类金融服务活动。因此,必然选择市场
广泛、经济活动密集的现代大城市为其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中心、贸易和经济中心
往往存在着共生现象。2、聚集因子在金融产业中尤其重要。象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只有聚
集在同一地点才能为业务发展创造便利,同类金融业务之间又有相互的关系,而且不同类型
的金融业务之间也存在着依存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金融产业相对集中的要求。尽管现代通
讯技术正在使传统的金融业务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不会改变这一规律。3、金
融机构向中心城市聚集又是其企业社会形象需求的结果,是企业拓展业务的重要条件。因此,
社会因子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实,劳动因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因子。这是因为现代金融产业需
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雇员,包括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这也使金融必然落户于现代大城市。由
此看来,将韦伯的理论推广分析可以说明区位因子在金融中心城市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
(二)规模经济论
十九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论也说明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另一
个必要条件。规模经济理论说明:全部生产要素的同时变动会引起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产出
量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种生产要素的变动对产量造
成的影响会呈边际效益递减。而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增加对产量的影响会呈现出规模收益递
增,即生产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因此,一个地区的金融业发展,
不仅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经营环境,而且由于金融业的内部关联,会使这一产
业本身不断扩大和发展。金融业在一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集中发展是金融业规模经济实现的必
1
要条件。
(三)金融深化论
对深沪两地金融发展的深层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