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这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因素。(一)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认知(如健康、长相等)、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如性格、爱好、情感、意向等)、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如阶层、是否被人接受等)。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没有朝气,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就羞于与他人相处,缺乏进行人际交往的勇气;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自我中心,导致交往中自高自大、盛气凌人,或不屑与人交往;对自己的评价与战友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过于悬殊,就会使自己与周围战友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不利于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二)对他人的认知人际交往中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的认知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过程中常常受人际认知的心理效应的影响,而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要了解这些心理效应,以纠正对他人认知中的偏差。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强烈影响。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影响着以后的交往。一个士兵对另一个士兵的第一印象好,他们俩就会愿意交往下去,建立友谊。相反,如果对其一开始就产生反感,就不乐意交往下去,即使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与其接触,也会态度冷淡。首因效应会对认知他人造成偏差。所以要审慎对待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不能因为第一印象好而忽略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也不能因为第一印象坏而拒绝交往。2近因效应。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士兵最近给军官留下的印象,容易使军官改变对士兵的看法,常常表现为军官因士兵最近的一次失误而否定其前面的成绩。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所以在对他人认识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消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在与熟悉的人进行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3晕轮效应。对人的看法,人们常有一种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认识倾向,犹如大风前的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这种现象称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优点,就认为其其他方面也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更多好的品质;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笼罩,认为他其他方面都不好。这种对人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比如,当看到一个新兵军容整齐、姿态端正,就认为他做事心细,有条有理,意志坚强,工作负责;当看到一个士兵邋邋遢遢,就觉得其办事拖沓,责任心差,看不到他身上的优点。晕轮效应是一种人际认知偏差,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4刻板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教师文质彬彬、商人大多较为精明,诸如此类看法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的印象。由于刻板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
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