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笔墨语言浅议.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笔墨语言浅议

(艺术系美术学陈瑞广)
(学号:2001126202)

摘要:中国书画艺术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用笔”和“用墨”。笔墨中具
有无限的审美内蕴和崇高魅力,昭示着时代精神。本文对“笔墨”的历史嬗变,并因此而展现的
笔墨二重性:工具性与语言性的高度矛盾统一的探讨,从而通过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述说笔墨
结构的在实践上的理论观照。对当下书画艺术笔墨语言现状和发展作出了深沉思考。
关键词:书画笔墨
教师点评:“笔墨语言浅议”一文,能较好地从中国画笔墨的形成、发展和笔墨在中国画领
域里的应用及表现效能都做了较详细的分析、探究。且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对笔墨的两重性统
一(工具、语言),极富内涵的符号式笔墨形态和对传统笔墨结构的扬弃,都做了一定的阐述,
文章结构严谨,文字通畅,观点明确,对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有较深的体会和认识。(点评教师:
刘声雨教授)

引言
世间之物不外形色,中国画即以笔取形,以墨取色。万物运动使我们的远祖看到了色彩斑斓中
的黑与白。毛笔的发明和它在书画领域里的应用,是人们从很早就注意用笔来表现万事万物的形
廓,用墨来表现万事万物的色彩。在中国画形成之时就注重一笔一墨的表现效能,并随着自身的
发展,不但用笔墨来描写对象,而且注意相对独立的笔墨结构,形成了中华民族绘画的独特而强
有力的艺术语言。
在国画创作中,对笔墨语言的理解尤为关键。对于惯常西画思维的我,如何深刻而本质的理
解笔墨?如何在笔墨运用中将两种思维模式整合而又不失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是我在创作实践
上以及理论探讨中所思考的问题。
一、从工具材料的使用到点画性绘画语言的嬗变
笔墨的前身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那时绘制简单文饰所使用的粗陋毛笔就是今
天笔墨的祖先。
庄子《解衣盘礴》的故事里曾有“舐纸和墨”的字样,笔可能是中山兔毫,墨尚须“和”之
后才可使用,可见那时笔与墨指的是工具和材料。
“笔”,东汉许慎《说文》云:“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其概念产生的时间相对早些,
宗炳“竖划三寸”之划,王微“一管之笔”的笔,也许是画面点画形象的荫始,但更主要的是说
明了笔的工具用法和性能。
到了谢赫的“骨法用笔”则已是更为完全的用笔法则,其《古画品录》多有“用笔古梗”“动
笔新奇”“笔迹超越”“笔迹历落”之说,从工具使用和画面笔迹结果两方面对用笔提出了质量和
品位上的要求。
“墨”,《说文》云:“墨,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墨的提出还要晚些,墨原来混
迹于丹青之中,或至少不突兀于丹青,南朝梁元帝萧绎就是“或离合于破墨,体异同于丹青”。
姚最的“调墨染翰”和用笔概念一样,也是指材料的使用方法。在此以前宗炳的“横墨数尺”,
亦指用墨技法,只是此时对墨的观念不及对笔的观念那样明确。墨的真正单独成立并与丹青分离
继而超越于丹青之上是在唐代。
王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将墨从丹青系统中单独提拔,之后张璪干湿两笔并用,尤
以王洽泼墨之法使墨的形态发展成形。正如荆浩《笔法记》云:“如水墨晕章,兴吾唐代。”历史
1
上萧绎第一次在一句话中同时提及笔与墨者:“信笔妙而墨精”,郭熙也讲过“精笔墨妙”,都是
指工具材料的精制与使用得法。张彦远

笔墨语言浅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