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中国教育延续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说常新的话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内部许多潜在的问题日渐凸现,羁绊着教育的发展。一、体制改革删简就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贯彻实施,改革了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实行“以县为主”管理方式,对乡镇原有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站、教育组、教管会),以“一刀切”的方式,全部撤销。乡(镇)长对乡(镇)教育工作直接负责,另设教育助理、教育干事各一名,专司乡镇教育行政管理与协调工作。各乡镇依托乡镇中学成立中心学校,协调处理上下关系,管理乡镇教育教学工作。其目的在于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人员,减轻农民负担和财政负担。管理形式确立之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就凸现出来,掣肘着工作的正常开展。1、镇长不可能做到直接负责教育工作。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是众所周知的。乡镇长的主要任务是开发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乡镇经济实力,无论他思想上怎么重视教育,教育工作也只是他的工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毫不夸张的说,一个镇长在一周的工作时间中,能够用一天去考虑教育工作,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2、悬浮着的教育助理,鞭长莫及。文件规定教育助理“专司乡镇教育行政管理与协调工作”,但是,教育行政管理在现实中变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教育局把人员、财务、业务的管理权限,划归中心学校校长,教育助理难以实行教育行政管理,只能望校兴叹。3、教育组(站)名亡实存,继续履行着原来的职责。中心学校校长直接对县教育局负责,本身就意味着原来的管理体制根本没有发生改变。同时,教育局内设的股室在机构改革中,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两个。这些股室都是要伸腿到基层开展工作的,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中心学校限留的两三个人(含校长),只能应付完成这些股室安排布置的工作任务,根本没有精力顾及其他工作。4、业务管理有名无实,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农村小学里信息闭塞,师资力量单薄,教学水平较低。改制以前,乡镇有两个教研人员,能够外出学习吸纳新的教研信息,深入基层指导、督促教师的教学工作。改制后,教研人员被精简,县级教研室的教研人员,充其量只能把脚伸到乡镇中心小学,不可能管到星罗棋布的乡村小学。中心学校充其量在学期结束前抽调人员搞一次终结性的检查,根本不能进行过程性的指导、辅导,乡村小学的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改革减轻的是农民的经济负担,增加的是农民的一代子女不能成才的负担。改制以前,乡镇教育组(站)或教管会基本上是五个人,统筹管理着一个乡镇的教育、教学工作。改制后,乡镇政府有教育助理,中心学校有校长,两家人都在抓教育工作,还要考虑谁管谁的问题。人员没减,财政负担没减,管理的环节却增加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改得大家貌合神离,那有什么意义呢?二、教育投入困难重重教育投入历来都是各级政府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经费问题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提出了“以县为主”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确保经费投入,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弊端,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第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为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拨发理顺了关系,疏通了渠道。各个乡镇财政所按照全年财政总收入的
教育的羁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