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芹1,2*, 李培彦2, 李向津2, 孙玫玲2
1.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1;2. 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天津 300074
摘要:,研究低层大气细颗粒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利于了解边界层内污染物的大气物理化学反应机制,能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决策提供新的科学数据。2006年8月16日—2007年8月31日期间以天津市255 m气象塔为观测平台,分别在40 m、120 m和220 m 。对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呈明显的双峰变化规律:冬季峰值最大、春季最小。,受逆温层影响,四个季节的早晨第一个峰值出现时间随高度增加均存在滞后现象, m大约需要2 h。,得到天津市细粒子主要是由本地源生成的结论。
关键词:;近地层;垂直分布;夜间混合层高度
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8)03-0975-05
,对大气能见度有着重要影响,并因其涉及二次污染和跨区域输送而备受关注[1, 2]。,受到复合排放源、粒子特性、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规律较一般气态污染物更为复杂。从本地工厂、交通和居民等污染源向大气排放的空气污染物以及外地输送过来的空气污染物都会在城市边界层中进行输送、扩散、稀释和沉降,掌握城市边界层中空气污染物垂直结构特征对于深入了解其中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十分重要。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使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渐由单一平面发展到近地层空间,因此也更加关心空气污染物在近地层不同高度的垂直分布特征[3-5]。
国内关于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的观测研究一般集中在三个高度:一是借助城市建筑物对污染物进行梯度观测,观测高度一般在40 m以下;二是借助城市高塔进行梯度观测,观测高度一般在300 m左右;第三种就是借助激光雷达等设备进行观测,但该种观测高度一般在500 m以上,不能用于近地层污染物梯度变化特征研究。Chan等[6]在香港不同的城市环境中测量了不同高度处的TSP、,发现街道峡谷(3、21和26 m3个高度)颗粒物随高度呈指数递减规律,而在开阔街道处(7、10和18 m 3个高度)为线性递减规律,但在香港科技大学(3、8和25 m 3个高度)的测量结果为TSP开始随高度增加,而后逐渐降低。杨龙[7]。丁国安等[8]在2003年8月10-,并将气溶胶垂直分布分为减缓递减型和快速递减型。吴水平等[9]在天津气象铁塔上20、40和60 m三个不同高度观测TSP和PM10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无论是TSP还是PM10,不同时间不同高度采集的颗粒物浓度之间
天津市近地层PM2, 5 的垂直分布特征[J]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