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作者:黄爱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337 更新时间:9/7/2007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被誉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和人类智慧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数学教学艺术的探讨应比一般的教学艺术有着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容。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体会,谈一谈数学教学艺术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一、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发现是经过教学法加工的再发现过程,是对人类发现过程的一种体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体系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不仅有一般学习的特点,而且还有其自己突出的特点。
“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是逻辑建构的产物,所以数学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和建构。按照认知学习理论,数学学习是在学习者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同化”或“顺应”的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建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应当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当它以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它发现的曲折过程。学生看到的只是概念、公式、法则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演绎体系,而看不到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困难。所以数学学习中的“再创造”较之其他学科要求要高,数学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数学学习的特点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艺术性质必然提出相应的要求。
(一)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
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像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建构活动。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教科书中的例题是“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教学这道例题,有两个要点,一是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为什么要先求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二是求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为什么要除以2?教师创设两个思维情境,作为理解抽象知识的阶梯。(1)出示一张较长的纸条(超过学生尺子长度的2倍),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纸条的长度。学生想到对折两次,先量出纸条的长度再乘以4。(2) 出示一个糖盒,提问:把糖果的块数分成5等份,能算出糖果的块数吗?当学生要知道的糖果的块数时,教师告诉这盒糖果的是18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活动。
(二)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量。
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叙述事理时曲而不直,含而不露,隐而不现,营造出最富于暗示性和启发性的意境,让学生在回味、追索、咀嚼中引起丰富的
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一门艺术数学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