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目标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目标是财务管理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它不仅统领财务应用理论,而且还是财务基础理论和财务应用理论的纽带。财务目标理论的完善和科学与否,理论上直接关系到财务理论结构的科学性问题;实践上直接关系到财务基础理论和财务应用理论对财务实践的指导性问题。因而,对财务目标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财务目标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一、企业财务目标的发展历程
(一)筹资数量最大化
现代财务管理活动是以1897年出版的托马斯?L?格林纳的专著《公司筹资》为标志,当时的企业以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为主,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筹集大量的资金来扩大企业的规模,即筹资成为当时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之对应的财务目标就是“筹资数量最大化”。
(二)利润最大化
1929 年――1933 年的西方经济大危机的出现告诉所有人:在财务管理中,企业只是筹集大量的资金是完全不够的,企业面临的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些资金的如何使用和经营管理。1934 年,《财务组织与管理》面世为标志的日常财务管理阶段出现了。此时,作为财务学理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利润最大化深深影响着企业的财务行为,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学目标很自然地被引用到财务管理中来,至此,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一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财务管理活动。
(三)净现值最大化
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筹资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财务界开始关注资本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随着1951年乔尔?迪安所著的《资本预算》一书面世,财务理论研究开始集中于讨论如何在各类资产间分配财务资源,以提高现金流量以及净现值,一个企业所有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越大,企业的净收益就越大,资本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化的增值。因而,净现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四)每股收益最大化
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股份制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规模的不断壮大,“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了企业的财务目标。这种目标观是建立在“股东至上”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基础上的,“股东至上”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一直到现在也深深影响着现代企业的治理。在这种企业治理结构模式下,后来又陆续出现了如: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收益最大化、股票市价最大化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等等财务目标观。
(五)企业价值最大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由于“敌意收购”的出现及其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侵害,使很多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开始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建立在“股东至上”理论基础上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观受到了挑战,而建立在
“共同治理”理论基础上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观得到了认可,财务目标
再次发生了蜕变。
(六)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这种目标观其实是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更加直接地强调重视债权人、企业管理层、普通员工、顾客、政府、供货商等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财务目标的发展方向
柳岸青(2003)主要阐述建立多元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要求,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的基本概念及确定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条件,着重分析了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讨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多元体系的构成。华金
企业财务目标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