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格障碍与犯罪【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愈加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在环境与心理社会方面,诸多因素诱发精神卫生问题增加,尤其是因社会转型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使国民精神卫生现状不容乐观,人格障碍犯罪逐步增多。本文将对有关人格障碍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防控措施建议。【关键词】人格障碍;犯罪;犯罪预防一、人格障碍的概念“人格,是指人在成年以后在其各种心理活动体现出来的整体、独特、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M].,2010.。人格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则比较稳定,既有先天形成不易更改的内容,如智力等,也有后天环境影响形成的,如性格、语言等。人格障碍,也称变态人格、病态人格等,“MD-3)对人格障碍的定义为‘人格障碍是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得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地影响其社交和职业功能,或者患者自己感到痛苦。’”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3版,2016.。从人格障碍的外在表现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行为怪癖为特点,二是以情感反应不稳定和反社会型为特点,三是以紧张恐惧和自我强迫为特点武振营.《变态心理及佯狂性精神病的犯罪心理与行为差异》[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二、易导致犯罪的人格障碍类型国内外众多有关研究均表明:犯罪的诸多主客观因素中,人格障碍所致的犯罪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美国调查资料:在狱刑事犯中,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者高达40一60%;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报告,在刑事犯中(不包括政治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占30一50%;我国贾谊诚教授于1968一1972年对上海市监狱与青浦劳改农场刑事犯的非正式观察表明,至少有20%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在习惯性累犯和早发犯罪者中,变态人格几乎占50%以上。可见人格障碍者犯罪的可能性大大高于正常人。但是,并不是每一类人格障碍者都会犯罪郭子贤.《人格障碍与犯罪》[J].《公安研究》,1998年第六期.。有些类型的人格障碍极少导致犯罪,如强迫型、自恋型人格障碍等。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导致犯罪的人格障碍类型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亦称悖德型、无情型或违纪型人格,特指在个人行为中普遍存在的无视和侵犯他人权益的模式[美],杨霞等译.《异常心理学》[M].,2006.。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会频繁地对身边人造成困扰,缺乏懊恼、自责,易进行冷酷无情的违法犯罪活动,行为模式与社会道德、法律相悖。其重要特点包括:一、有与社会意识、道德相冲突的反社会意识;二、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欲望无满足感,多做损人利己的事;三、无道德感,对他人冷酷无情、刻薄残忍,有时六亲不认。如200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重大爆炸案的主犯靳某,在云南砍死曾与他同居3个月的韦某后,又购置炸药,对平时与他有过接触和一些小矛盾的人实施报复,致四处居民宿舍先后爆炸,造成108人死亡,5人重伤,受伤人数上百人。据了解,靳某9岁因病致听力障碍,上学时候又脏又臭,不搭理同学,平日里性情暴躁,会殴打父亲和继母,且报复心和嫉妒心极强,在爆炸案前曾因强奸罪入狱。可见,靳某的异常行为和心理问
浅论人格障碍与犯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