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产经营中的“采蜜效应”分析王征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摘要: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常会出现盲目“跟风”现象,我们称之为“采蜜效应”。“采蜜效应”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难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掌握的信息准确判断究竟哪个项目可以赚钱,于是便盲目追随当前赚钱的项目。“采蜜效应”导致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规模大起大落,不仅浪费了农业资源,损伤了农民利益,也干扰和影响了消费者平稳的生活秩序。政府应组织专家科学预测农产品需求量,并根据预测的需求量引导和组织农民有计划地生产,至少应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并在关键时刻发出预警,防止农民盲目生产。关键词:农民,“采蜜效应”,农产品价格中图分类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村干部在农村社区管理中的职务行为规律及规范研究”(12YJA630138),负责人王征兵。作者简介:王征兵(1964-),男,陕西兴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一、农民生产经营中“采蜜效应”的界定所谓“采蜜效应”,是指蜜蜂在采蜜时,当第一只蜜蜂或第一群蜜蜂发现了大片值得采集的蜜源时,马上用他们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告诉其他蜜蜂,这些蜜蜂在接到同伴传递来的信息后,立刻蜂拥而至〔1〕,直至将这片蜜源采得不能再采,或发现了更有价值的蜜源,才离开此地〔2〕,奔向下一个采蜜地点。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蜜蜂的“采蜜效应”。蜜蜂的这种“采蜜效应”,即采蜜规律,是蜜蜂在长期的生存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也是蜜蜂王国里许多神秘规律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自然界中,弱小的动物往往依靠群体的力量得以生存。蜜蜂的这种“采蜜效应”在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也会经常出现,尤其是我国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数以亿计的小农户像无数的小蜜蜂一样,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他们艰难而无序地在茫茫市场中寻找着致富项目,很难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自己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才能赚钱。在无数次的试探中,有一小部分农民首先寻找到“蜜源”,即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经营项目,其他农民在得知信息后,像无数的蜜蜂一样飞向“蜜源”,都来生产这种农产品,直到这种农产品过剩,价格大幅度下降,没有利润可赚,甚至出现亏损时,他们才停止生产这种农产品,四散而去,重新寻找新的生产项目。当有农民在第二次寻觅中,又找到新的项目并获得比较丰厚的利润后,无数的农民又涌向这个新的项目,直至这个新的农产品市场再次饱和,价格下降,出现亏损,这些农民才停止这个项目的生产,又开始下一轮的寻找。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农民在选择农业经营项目时的“采蜜效应”。“采蜜效应”形象地概括了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一哄而上”和“一哄而散”的经济现象。二、农民生产经营中“采蜜效应”产生的根源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之所以经常出现“采蜜效应”,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选择一个好的致富项目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好的致富项目要有好的市场行情,但农民要对市场行情做出准确的判断是十分困难的。(一)农民无法判断市场的需求量。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总是希望按市场需求量生产农产品,因为只有按市场需求生产,所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能卖出去,而且能够获得合理的价格,
农民采蜜效应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