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回顾.doc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回顾【摘要】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市政建设、城市空间、城市建筑等方面研究成果比较突出。乡村秩序及其权力格局的变动是乡村研究的重点。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流动等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细致,研究所涉及地域也更加扩大。日常生活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控制方法、解决纠纷机制也是一个研究重点。慈善、灾荒史等领域需要拓展研究视角。医疗、卫生、环境史以及新文化史、历史记忆等领域的实证研究有待深化。【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史;研究回顾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经过二三十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股澎湃的潮流。从城市到乡村,从经济到文化,从政治到社会,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在视点和方法上的开拓与推进。近年来,中国史学界对新文化史、历史人类学等领域的学术实践日渐增多,产生出了一大批富有见地的学术成果。一、城市与乡村研究城市史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热点领域,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日益深入,城市史研究也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出现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某些专项领域不断深化、细化,而且发掘了新的领域和创新了研究方法。从区域上看,有关上海的城市史研究比较集中,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较广泛地讨论了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种种领域。其他城市,如成都、南京、武汉、天津等地也有相关成果推出,关于清代西藏城市发展的研究是首次出现。“城市空间”也是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领域。关于城市人口结构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乡村社会的研究热度不减,其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学者们的关注点集中于乡村权力格局的变动,乡村秩序控制与重建,不乏新观点。还有学者讨论了乡村危机、乡村认同、城乡关系等问题。近年来,交通社会史,尤其交通对城乡的影响成果初显。二、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与社会流动近年来,史学界加强了对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流动等领域的研究,对知识群体、商会、农业组织和社会阶层间流动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知识群体的研究有了新的拓展,如对近代教师群体的研究。吴洪成等所著的《晚清教师史研究》考察了晚清时期出现的中国近代教师群体,着重再现了学校教师的来源;教师在社会等级中的身份、地位;教师工作任务的界定,及其培养训练的历程。还有学者关注近代留学生群体的活动,如韩策对留日学生的研究。当时一批留日学生在京师大学堂进士馆中担任教习,研究表明他们与这些进士及第的科举精英们在身份地位、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看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出现了“教习非师”的身份尴尬。以及在教学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诸如日本名词的引入和接受、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讲授、讲义的编写,等等。近代中国多种多样的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也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对于该领域的研究,除了商会研究在继续推进之外,对农业组织及同乡组织等的研究有了相当程度的深化。此外,对其他社会组织如社团、家族等釆取了个案分析的方法,使得相关研究出现了个性化的特点。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在于这些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变革,同时也注意到这些社会组织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如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其与各级政府、政党之间的联系。彭南生研究了1921年上海商界总联合会分裂事件,指出其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许冠亭的研究体现了社团与衡。还有学者研究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王先明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乡村农民阶层的流动做了研究,认为:土地革命所引发的社会改造运动是富农阶层发生结构性流动的根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回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