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民谣的政治指向性郭灿辉(长沙民政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多变,政治经济上门阀士族占据统治地位,同时也对文学形成了垄断。然而作为社会基础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出于自己的地位及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和看法,加之当时社会风气的熏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民谣,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了充分的反映,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关键词:中古社会;民谣;政治指向性中图分类号::A一魏晋南北朝,即我国中古时期,上起建安,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如从东汉末献帝永汉元年(189年)算起,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隋文帝灭陈止,中间正好四百年。这个时期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分裂多于统一,混乱多于安定。门阀士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政治和经济上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且在文学上也形成了垄断。翻检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作家与作品空前增多,但这些作家绝大多数都出生于士族贵戚阶层,甚至还形成了本时期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学”。而真正出生于寒族或“素族”的文人,却是寥若晨星,且其声名又往往淹没在“士族文学”的汪洋大海之中。然而,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却没有真正的寂寞,他们从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及独特的审美眼光出发,以“民谣”这种特殊的民间文学样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感情和正义呼声,表现出对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从而形成本时期民谣鲜明的政治指向性特色。关于“民谣”,《尔雅·释乐》曰:“徒歌谓之谣”,即无丝竹伴奏的“清唱”。这是从其表现形式来说。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庄公五年云:“童齓之子,未有念虑之感,不解自为文词,而群聚集会,成此嬉游遨戏之作,其言韵而有理,似若有神凭之者。其言或中或否,不可常用。博览之士,及能惧思之人,兼而志之,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念,有益于世教。故书传时有采用之者。”这里说明了民谣的来源、内容和作用,很有一定的道理。清杜文澜《古谣谚》也说:“欲探风雅之奥者,不妨先问谣谚之途。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系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1】民谣的语言特征,前人多有论述,即所谓“直语也”、“俗语也”,也就是俚俗质直之语。在前人撰述的经、史、子、集里,时有收录,或冠之以“杂歌谣辞”之名,且数量颇为可观。近人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中古各朝之“杂歌谣辞”数目统计如下:魏10首,吴11首,蜀汉2首,晋113首,宋11首,齐10首,梁23首,陈6首,北魏17首,北齐21首,北周3首,共计227首。而《古谣谚》从史书中所辑各朝之“杂歌谣辞”数目如下:三国25首,晋128首,南朝48首,北朝89首,共计290首。且《古谣谚》中还从子书、集部辑有大量的民谣,属于中古时期的也是非常多的(因有些难以断其时期,故未作统计。作者按)。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属于“杂歌谣辞”的辑有七卷,其中就有很多的南北朝民谣。当然这些集子中有诸多重复,但是也不难看出其数量的丰富。这个时期如此多的民谣,在内容上,因其社会的特点,表现出对现实的无比关注,对上层政治的直接指向,与前后各个朝代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二中古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林立,从三国鼎立到隋朝统一,先后建立了35个封建政权。其中除极少数政权的极短暂时期政治比较
中古民谣的政治指向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