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人之思,学探究之法——《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理论联系实践二、教学重点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自由读导学案的第1题(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1、一天,老师在河边玩,一不小心,老师手中有一块小石头掉在河里,过来几年后,老师想找回这块心爱的小石头,有那个同学能告诉我,我应该去哪里找? 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2、如果是一块很大的石头呢?过来几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找?好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河中石兽》这篇课文,学习完后,相信同学们都能正确告诉老师要到哪里去找小石头和大石头了。2、解题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3、走近作者(学生齐读一次)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听录音,解决有关字词的读音学生朗读导学案第一题,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语文课代表)河干gān圮pǐ于河棹zhào数小舟湮yān于沙上啮niè转zhuǎn转不已曳yè铁钯木杮fèi倒掷zhì溯sù流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一人读原文,一人讲译文)同桌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翻译重点语句(1)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那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四)、探究原因,明白事理1、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的依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是什么?、寺僧(什么人)在原处(什么地方)找石兽,他的依据是求石兽于水中、寺僧(什么人)在下游(什么地方)找石兽,他的依据是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什么人)在泥沙下面(什么地方)找石兽,他的依据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什么人)在上游(什么地方)找石兽,他的依据是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教师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3、问题探究:为什么“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1)、学生讨论(2)、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老河兵:因为老河兵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头的性质、泥沙的性质、水流运动等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寺僧:过高
河中石兽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