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乾坤大挪移”-中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乾坤大挪移” 戴金凤(句容市第三中学,江苏镇江212400)摘要:学习正迁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本文从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启发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为学习迁移提供有利条件;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三方面入手,探讨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迁移的方法。关键词:数学教学;知识迁移;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12-0142-0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有的题目讲过好多次,同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做过很多个,可是考试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不会,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归结为学生没认真听,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是没听,可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的弄懂,他的知识体系里面还没有把这个问题完全的融进去,他的知识还没有“迁移”过来。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其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作用)两种类型,我们所说的迁移一般都是指正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数学迁移可以分成:数学知识、技能的迁移,数学思维方法的迁移和数学学习态度的迁移。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正迁移能力呢?一、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启发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为学习迁移提供有利条件学习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或相似的因素就能产生相互迁移的现象。它们之间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产生。布卢姆(Bloom,。B。S)认为,前面的学习要掌握达到80%-90%的正确率,才能开始新的学习。他强调原有知识的巩固,认为只有巩固和清晰的知识才能迁移。因此只有当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巩固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学习,再进行另一种学习,才不会产生负迁移。并且原有学习越理解越巩固,对新学习的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二、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问题进行“变式”。“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出隐含在基础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推导过程、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领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只有用数学思想武装起来、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有远见和洞察力,游刃有余地进行知识迁移。并且,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
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乾坤大挪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