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人生之“哭”-中学语文论文祥林嫂的人生之“哭” 杨大忠《祝福》通过讲述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神权、族权、夫权和政权四条绳索的扼窒下最终走向坟墓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戕害。《祝福》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完美的艺术性以及意蕴深厚的社会性,从中可见中国社会的影子,而且小说中的每个细节,甚至是毫不起眼的小细节,都具有解读不尽的深意,值得细细玩味揣摩,其中关于祥林嫂的多次“哭”的描写正可作为此种情况的明证。揭示小说中祥林嫂“哭”的意蕴,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看待祥林嫂的人生轨迹,同时又可看出《祝福》思想的深刻性。一祥林嫂只身逃到鲁镇,但行踪最终还是被婆婆发现了。于是婆婆找上门来,不仅领走了祥林嫂的工钱,而且还在祥林嫂河边淘米的时候,将她强行绑走。据报告的人说,祥林嫂被绑上船的时候,“还哭喊了几声”。这是祥林嫂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哭”。祥林嫂的此次“哭”,表面上看,是出于猝不及防的恐惧以及下意识的挣扎;从深层次上看则是对生活的一种绝望。她逃到鲁镇,是为了避免被婆婆卖掉的命运,为前夫守节,做个“从一而终”的贞节烈女。然而两个山里的男人将其强行绑上白篷船的时候,她应当能够预料到自己的命运了:要么誓死捍卫守节权,追随前夫于地下;要么违心地嫁给其他男人,成为世人眼中违背“从一而终”封建教义的不齿之人。守节就只能求死,求生就只能遭人唾弃。“守节”“求生”这两条路,无论哪一条对祥林嫂都是无比残忍的。求生避死,是人的本能,年轻守寡的祥林嫂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当被绑上船的时候,她明白自己必须要在“守节”与“求生”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了。她的“哭喊”,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鲁镇“幸福”生活(之所以说“幸福”,是因为祥林嫂在鲁镇能够捍卫自己为前夫守节的权利,哪怕这种“幸福”是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为代价的)的诀别。二文中第二次说到祥林嫂的“哭”,是通过卫老婆子之口提及祥林嫂再嫁贺老六时的“嚎”。祥林嫂被婆婆捉回,卖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拜堂成亲那天,祥林嫂被强行塞人花轿,“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嚎”是比“哭”程度更深的“号啕”“嚎哭”,是一种歇斯底里、几近疯狂的哭喊。这也是《祝福》中祥林嫂程度最深的“哭”。按照卫老婆子的说法,“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闹得比这些“回头人”都厉害:她的“嚎”超过了一般“回头人”的“哭喊”;一般“回头人”再嫁,说要“寻死觅活”,但往往因对死亡的恐惧而没有付诸实施。而祥林嫂则是彻底寻死,撞在了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都止不住血”。要不是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恐怕祥林嫂早就魂归九泉了。祥林嫂的“嚎”,等同于垂死挣扎,是对自己守节权利最强有力的维护,是对被迫改嫁的抗争。她当然明白,如果自己嫁给贺老六,不仅为前夫守节的愿望会成为泡影,而且会成为违背“从一而终”封建礼教的罪人。也就是说。,祥林嫂是由衷地赞同并竭力身体力行地践守“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的。然而,她的愿望不可能得到满足,她的“嚎”,正是因为自己的守节权利遭到践踏发出的痛苦悲鸣。祥林嫂的“嚎”还进一步反衬出鲁府封建礼教思想的根深蒂固,顽固不化。就像卫老婆子所说的,祥林嫂所以闹得特别厉
祥林嫂的人生之“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