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两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课型】预习+展示+反馈【题目解说】《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四渡赤水”是指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的伟大战役。“出奇兵”是指毛主席用兵如神。题目概括了诗歌所写的主要事件。《过雪山草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飞渡大渡河后爬雪山、过草地的两个艰难困苦的时期,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英勇精神,直接点明了诗歌叙写的内容。【作者与背景】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素质教育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长征组歌》的写作背景,感悟并品评歌词概括性语言的表现力;2、了解并体会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学习和掌握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能力目标】: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概括能力;4、通过学习,了解歌词融会长征途中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的发展。【情感目标】:5、激发学生学唱长征组歌的热情和积极性。6、通过学唱,让学生了解中领导的英明和伟大,激发热爱毛主席、共产党的感情。【学习方法导航】、背诵、学唱这两首歌。通过诵读和学唱,把握作者以通俗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而生动地描绘红军长征的壮阔图景。感受云南民歌的音调美。,在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两首歌词的背景加以探讨。、背诵、学唱这两首歌的同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点拨,体会红军长征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发扬长征精神。【聚集重点难点】、背诵,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再现诗歌的画面。感悟通过歌词的表现形式,来表达长征历史事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用词的概括性和准确性。。【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过草地的影视片段,或长征组歌的演唱片段。《预习学案》◆作家作品1、萧华,长征中任红军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分别是《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第四乐章和第六乐章。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压黔境( ) 袭金沙( ) 皑皑( )炊断粮( )草毯泥毡( )( ) 3、重点词语解释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天险: 天然的险要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探究学案》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原文作答)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何作用?第2、5句。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铺垫。2、分析“敌重兵,压黔境”中的 “压”的妙处。“压”写出敌军来势汹汹。3、“敌人弃甲丢烟枪”中的“弃”和“丢”有什么表达作用?“弃”和“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披靡,前后对比鲜明,反衬出我军的神勇。4、“雪皑皑、、、、、、炊断粮”,这四行歌词用的都是三字短句,有何作用?渲染了自然环境之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5、分别找出这两首诗歌的中心句,并说说你的理由。诗的末句。6、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当前我们应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答题要点:发扬艰苦奋斗、忘我牺牲、不怕困难等《检测学案》1、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是( A )A、雪山低头迎远客 B、天如火,水似银C、红军都是钢铁汉 D、军民鱼水一家人2、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D )A 、“战士双脚走天下、、、、、、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段,按战斗先后顺序展现了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的画面,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B、《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巧用“压”“逼”“袭”等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体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C、“雪山低头迎远客”这句歌词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高的雪山踩在脚底下,而是用“雪山低头迎远客”的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D、《过雪山草地》这首由男高音领唱的合唱曲,它的音乐激昂慷慨,豪迈雄壮,抒发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3、“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夸张,点明红军是由“特殊材料”铸成的,他们经受了千锤百炼的考验,从而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
《长征组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