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代替不了积累-中学语文论文练习代替不了积累 ■陈浩在做“句式变换”专题练习时,有一个句子里使用了“通感”的辞格,要求学生依照句子样式写一个句子,我发现多数学生都没有做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应该不难,学生怎么不能做出来呢?后来评析时我给学生讲了要用上“通感”的辞格,但是学生却还是不能写出含有“通感”的句子。于是针对这个题目,我给学生列了一个选择:,,,不会写我们知道学生要想做好题目,就要既知道题目要求,也要能写作,学生写不出来是因为不知道要求,还是不会写作呢?通过这个选择看到学生多是处于第二个状态——“知道要求,不会写”。而我们平时训练的教学起点却是认为学生是处于第一个状态,即“会写,但不知道要求”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学生做题的学情分析,是不对的。这就让我们平时的教学落点落在了帮助学生分析题目要求上,可是学生的学情困惑却是知道题目要求却没有能力写出来我们要求他们写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对于学生学情的分析是不对的,起点的错误导致了我们的教学失去了针对性,甚至产生了无效的教学效果。教学要想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这样的仿写句子的练习里,我们能讲的就是怎么来审题,看出这个句子有什么样的特征,但是怎么来写作具有这个特征的句子,却不能教给学生应有的方法和规律,而且有些句子有时也不能讲出什么规律和具体的方法,于是就出现了教学的偏颇和劳而无功的无奈。针对这一类练习和试题,我们老师所能教的,也只是处于第一个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试题让学生知道题目的要求,但是学生知道了题目要求是不是就能写出来我们想要的答案,这是由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决定的。现在我们的教学是先假定学生能够写、但是不知道怎么写这个基点上的,但是学生现在的真实学情并不是那么回事,那么我们的教学怎么是有效的教学呢?所以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不会写”的训练上,然后通过训练达到“会写”的目的。而我们如果只是训练让学生知道题目要求,而不能训练让学生写出来,那么无论我们怎么来训练,都是不能达到教学任务完成的目标的。一、学生“不知道要求”可以训练,学生“不会写”是要通过提高积累来达到“会写”的目标的“不知道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多做题来训练学生,因为试题的类型没有多大的变化,而且试题的样式也是相对的稳定的,但是学生“不会写”,除了不知道要求的原因外,这里面还有学生的素质问题。不能因为学生不会写,我们就想当然地通过大量试题训练来让学生达到“会写”的目标。如果不加分析,用这样的不对头的方法来解决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现在高三的复习,就是做题啊做题啊……也不管学生是什么现状,老师就是觉得应该多练,于是月考、周考,每周就是做试题,讲试题,而且学科老师之间的竞争压力,也让老师们都想给学生尽量多的试题,让学生多练习自己所教的这一科。但是,要明确一个事实,就是学生无论怎么做,如果不能有基本的写的素质,就是有再多的训练也是不能解决“会写”的问题的。也许会有老师说,我们就是通过试题的训练来达到让学生“会写”的目的,学生“不会做”通过我们的讲解,学生不就会做了吗?然后再写出来,不就达到教学目标了吗?初听觉得也是应该如此,但是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吗?也就是说,学生在听
练习代替不了积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